□市委党校 刘春萌
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民生系着民心,是党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到基本解决温饱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党是一以贯之坚守初心使命的党,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利益着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特殊国情和民生状况出发,秉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价值,以探讨“人”本身为逻辑起点,进而延伸至政治领域中具有阶级意义的“人民”,形成了以群众路线为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福祉为目标的民生理论的建构模式。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思想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论断,其中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最终的标准,也就是说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这是人民作为价值评价主体的最高标准。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党的重要任务来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落脚点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指导下,我国的民生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八大,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期待为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独立部分提出,并提出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使民生建设成为新常态,这对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五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幼有所育和弱有所扶,上升到“七有”的民生思想,这不仅是对人民生活需求变化的充分理解,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作是党最应为人民做的,也是对当下发展形势充分认识,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思想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始终将“民生建设”贯穿于“新发展理念”的框架体系中,以发展促民生增强了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综上所述,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满幸福生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发展及实践表明,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党心体现民意,搞好民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永恒主题,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思想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