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8月16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通讯员 胡冰凝)自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工作启动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市委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监督支持依法行政,不断强化府院良性互动,健全完善非诉调解机制,深入推进诉源治理,为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贡献法院力量。
发挥行政审判职能
监督支持依法行政
围绕“三个百分之百和一个低于”目标,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审判职能,依法审理各类行政案件,完善行政诉讼案件监督制约机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常态化,建立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通报制度,提高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积极促进行政负责人“出庭又出声”,加强与败诉行政机关沟通协调,加大法律释明力度,积极引导败诉行政机关主动履行法院生效裁判。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专项执行活动,加大执行力度,对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行政机关及其负责人依法追究其司法责任,并向纪检监察机关通报。
在依法审查行政行为的同时,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司法建议为桥梁纽带,帮助行政机关规范执法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去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加强农贸市场法治化管理、规范城中村改造征地主体等方面,向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10余份,得到积极回应和反馈。
完善联席会议机制
推进府院良性互动
府院联席会议是促进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对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支持依法行政、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市司法局等部门联合下发《行政审判和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涉企业行政案件涉案部门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规定》等文件,不断完善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在推进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等工作上取得突出成效。
以府院联席会议机制为背景,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联系行政机关,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组织旁听庭审等方式,指导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强化行政程序意识,规范法律适用,助力行政机关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在一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提前介入,提供司法服务,协调相关政府部门与当事人协商解决争议,从源头上减少行政纠纷,降低行政机关败诉率。
加强诉前调解
贡献法院智慧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重在于解纷。市中级人民法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党委领导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力推进分调裁审机制改革,加强诉调对接,实现多元化解“有支撑”、诉调对接“无缝隙”、纠纷调处“全覆盖”。全市两级法院邀请调解员入驻法院办公,把调解员嵌入法院速裁团队,组成调解速裁团队,调解员在法官的监督和指导下对进入法院的民事、行政案件先行调解,对调解不成或不适合调解的,迅速转入诉讼程序妥善、快速审理,提高矛盾纠纷化解质效。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诉前调解案件10430件,速裁快审团队审理案件14936件,平均审理天数4.15天。速裁工作相关指标在全省法院中名列前茅。相关经验和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简报》《人民法院报》等报刊和媒体转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