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闻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泰安康养福地建设路径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分析
浅析《沁园春·雪》的精神内涵
共享共建共治: 中国生态文明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和归依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21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享共建共治: 中国生态文明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和归依

 

本期嘉宾:

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党校

方真

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写入了《宪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发展与治理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推动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共建共治共享”是社会治理的新目标,也是生态文明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和归依。“共建”是社会成员参与生态文明治理,集中思维、集中力量构建生态文明治理系统的必然选择;“共治”是生态文明治理良性运行机制的基础,依赖社会成员共同维系社会生态平衡、协同推进社会治理进程;“共享”是生态文明治理资源、治理利益与治理秩序“红利”,是生态文明治理的结晶。

共建:“三元互动”的生态文明法治思维

“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元良性互动,以城市治理为例,主要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重心下沉,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城市治理中的组织作用,推动城市治理“三元互动”发展。

“三元互动”的生态文明建设法治思维是生态文明法治思维的逻辑起点,在生态文明法治中集中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自治是生态文明治理的常态机制。生态文明治理需要确定基层组织自治权,形成自上而下、之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治理思维。二是社会调节是生态文明治理的保障机制。生态文明治理是一个动态融合的过程,多元主体、多种方式交互影响,以基层生态治理为核心,强调治理主体自主参与性,明确主体资源分配权利,推动社会自组织持续发展。三是政府治理是生态文明共建的推动主体确定。政府治理是政府与社会生态文明治理划定边界的重要方式,目的是为了充分释放社会生态文明自治空间,调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让社会自身运转起来,并非强调政府主体性。确定政府在生态文明治理中的“机制划分”作用是为了进一步界定社会自组织权责,从而更好地激活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活力。

共治:“三治融合”的生态文明法治思维

“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一是将“三治融合”扩展为“多治并重”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强调“三治融合”,必须强调多位阶、多维度、多方式统筹推进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从生态文明社会治理到“三治融合”,不是单纯的加减法,而是生态文明治理效应上的乘数效应。同时,“三治”仅仅是乡村基层治理的一个开放性的治理结构,只是宏观层面上确定了生态文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所有的“多治”方式都必须围绕“三治”实施。二是实现“三治融合”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三治”具有高度的自治性,生态文明法治是一种外部行为秩序,生态文明德治是人的内心秩序,生态文明自治强调了个体自我约束,“三治融合”具有现实呼应性。三种治理方式统筹到生态文明基层治理体系内,形成内在的区块关系,相互协同,实现乡村生态文明自治目标。三种治理方式各司其责,协调社会组织内部关系,表面上相互独立,隶属于生态文明治理不同层面,实质上是内嵌融合发展的新型治理模式。同样,“三治融合”需要确定主体权责,自治、德治、法治间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了相互耦合关系,其内涵和相关机理是非常明确的。

共享:“四化目标”的生态文明法治思维

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这四个目标从不同维度描绘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趋势,是社会治理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也是生态文明法治思维的归依。

社会化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源泉。社会参与、公众自觉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善治”是社会化的理想目标,意味着政府与公民共同治理,达到最佳的生态文明治理状态。“以人民为中心”“主体共同参与”是推进社会化的基础,需要强调治理的社会属性。法治化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法治思维与解决生态文明治理矛盾纠纷融合,不仅仅是生态文明治理方式层面的法治思维,也是治理模式规范、标准运行的范式,更是将法治思维与生态文明治理各层面相结合的模式。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期治国理政的基本内容,生态文明治理法治化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最基本的方式,法治化本身就蕴含着法治思维,综合运用法的基本价值和精神推动社会治理,规范治理主体权利与义务,维护治理规则,促进社会公平。智能化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形态调整。需要正确看待社会治理成果,努力寻求社会治理智能化与现代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新型社会意识形态与不确定性之间的最佳价值定位,推动全方位、系统性、深层次的社会治理变革。专业化是生态文明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论断。专业化是各种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作用于生态文明治理的最终实践成果,同时将专业化治理队伍运用到生态文明治理中,推动生态文明治理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但是,专业化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法治轨道上,才能更好地规避生态文明治理中潜在的风险。

 
3上一篇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