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筑巢引凤念真经 招才引智促发展
防范药物滥用 守护群众安全
“城市管家”全力做好 第二批油烟在线监测实施工作
全面推进清洁取暖 让民心更暖天更蓝
居民领到二分类垃圾桶 生活垃圾分类更便捷
青春不散场 人生不打烊
校长当起讲解员 红色基因代代传
乘客坐公交出行遇困难 驾驶员与热心市民齐帮忙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肥城市积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构建“引、育、留、用”良好人才生态
筑巢引凤念真经 招才引智促发展

 

本报7月6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通讯员 纪宗玉 赵卓)前不久,肥城市以国有资产入股方式与华通控股集团建立合作,引入社会资本4000万元,成功吸引省创业大赛优胜项目“功能性小麦全产业链研发应用”项目落地,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倍增效应。

“亩产694.96公斤,创全国功能性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参与“功能性小麦全产业链研发应用”项目的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田纪春介绍,团队培育的“山农糯麦1号”是山东省审定的第一个与普通小麦品种产量相当的糯质小麦新品种,由于具有吸水率高、回生值低、食品口感好、货架期长等特点,能够大大提升馒头、蒸包和面条等面制品品质,去年收获的几百吨“山农糯麦1号”很快被全国知名面粉企业抢购一空。

目前,在肥城1800亩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内,像田纪春团队这样的科研团队有53个,已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

紧紧围绕“人才强市·创新驱动”战略要求,聚焦“一地一区一城”奋斗目标,肥城市聚力实施“汇智聚才”行动,不断完善人才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着力打造新时代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

为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肥城市坚持“资本赋能”,探索建立人才多元投入机制,通过股权投资、资本运作、项目投资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为优质人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促进高新技术项目孵化、成果转化和快速发展,变原来人才科创企业找银行、找基金、找担保、找风投的“找”模式为金融机构领投、风投公司参与的“送”模式。

今年以来,肥城市建立“市委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镇街联动推进”的人才工作体系,打破部门各自为战的壁垒,形成推动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目前,肥城市研究确定了校企合作、“双招双引”、金融赋能等14个人才重点攻坚项目,组织科技、商务、金融等23个市直部门成立工作专班,招才引智工作系统部署、一体推进。1至5月份,肥城市共引进高层次人才56人,其中,院士8人、海外顶尖人才19人,新建数字经济产业联盟、乡村振兴产业联盟、上海—肥城技术转移协作中心等创新平台17家。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肥城市以高新区、经开区、农高区、建安总部集聚区和化工产业园、环保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区四园”为重点,创新产业人才聚集发展机制,实施园区建立一套招引机制、选定一批合作院校、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建设一批平台载体、营造一个优越环境“五个一”工程,将优势资源向高端领军人才汇集,吸引和聚集一批世界水平的高端领军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形成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三高联动”的局面,持续推动园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位于肥城高新区的山东泰鹏集团,原是一家小型毛巾厂,因引进高端人才团队,现已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加工基地之一。今年2月26日,山东省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泰安分会场设在山东泰鹏集团新材料产业园。目前,总投资2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正有序推进,3万平方米的车间正在加紧建设,预计7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据了解,新材料产业园项目瞄准省“十强产业”发展方向,项目建成后,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将突破50%。今年一季度,山东泰鹏集团营业收入、利润、上缴税金同比分别增长62.2%、46.2%、146.3%,1至4月份自营出口额3625万美元,同比增长81%。目前正积极稳妥推进主板上市。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肥城市统筹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企业家培训中心建设,创新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构建“引、育、留、用”良好人才生态,为打造“一地一区一城”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肥城市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与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泰安惠邦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人才中介、猎头公司合作,深挖国内外专家人才资源,引进国外人才4名;依托“上海—肥城技术转移协作中心”与山大肥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专家教授企业行”,邀请山东科技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对接产学研合作,为企业精准输送各类专家40余人,组织申报各类人才工程项目31项。

据了解,今年,肥城市将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共建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人才创新平台3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实施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评选等“桃都”系列人才工程,开展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130人以上;弘扬“工匠精神”,加强质量、品牌、标准建设,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争创山东优质品牌2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5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3项以上。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