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背景
城市管理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化发展加速,城市化发展迅猛的同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日益复杂,城市管理的任务也日益繁多,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日常城市管理涉及市政设施、街头游商、违章建筑、垃圾整治分类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关系着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城市管理工作作为巩固城市发展成果、深化城市创建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城市品质和文明程度的重要保障。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演进、知识社会的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催生的创新2.0为城市发展与社会管理带来崭新的机遇,共同塑造催生出“智慧城管”这一系统。“智慧城管”就是运用信息技术、科技技术和智慧技术,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手段、拓展服务功能等手段,以数据交换、GIS共享服务、统一的GPS监管、视频监控为应用方式上的支撑,建立形成的一个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国家在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的管理的进程中,也明确了数字化管控的重要意义。2018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18号)关于“大力推行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按照《“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数字法治”·智慧司法信息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安排和泰安市委、市政府对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部署,泰安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打造集执法监督、执法办案、法制业务和执法公示四位一体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形成完善的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体系。
“智慧城管”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全面透彻感知宽带泛在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形成以市民为中心、城市社会为舞台的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的新格局,真正实现城市管理者、市场、社会多方协同,实现城市管理从生产范式向服务范式的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管理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实现让城市管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
二、目前高新区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新区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在整合执法资源、优化职能配置、加强规范管理、强化监督制约等方面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在运行实践中,城市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执法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
一是随着执法领域扩大、工作量增加,受人员编制限制,人员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现有25个业务领域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2000余项,业务面广、任务重,只能通过聘请辅勤人员协助完成日常工作。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法律规定,现场执法全过程必须2人以上,目前执法局内持有执法证件的正式人员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执法工作的相应需求。二是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提升,影响执法成效。实施综合执法后,综合行政执法局承担执法领域拓宽、范围扩大、种类增多,执法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不同领域内的执法法规、执法程序、执法规范以及有关执法要求,学习及工作压力较大,工作人员对于相关法律条文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执法领域技术支撑,现有执法人员缺乏相应的技术依托,无法胜任专业性相对较强的执法工作。
(二)机制不健全,执法与监管之间运行不顺畅
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既没有一套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也没有相关的改革配套政策措施予以支撑,造成了执法范围、权限的综合性与执法机构地位的相对孤立性之间的矛盾。由于城市管理涉及部门众多,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但实际工作中却缺乏相应的协调联动机制,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环节多、难度大,执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较多,影响了执法的整体效率及实效性。
(三)对于执法人员工作缺乏有效监管、考核
目前执法过程有时存在执法程序不规范,出现不按规定使用正式法律文书,不履行告知义务,取证手段不合理等现象,损害行政当事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的情况发生。同时由于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不同,出现凭借主观臆断,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人情”大于“法治”的情况,这些严重影响了执法公平公正性,使得管理公正性、程序性得不到体现,社会负面反应严重。
三、“智慧城管”系统建设现状
针对当前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信息交换缓慢、管理被动滞后、政府管理缺位、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等弊端,城管部门亟需通过智慧化的城市管理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响应诉求、考核评价、便民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以推动更加和谐的社会。智慧城管将会是践行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又一次重大突破,不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应急预防能力上大大提高,而且提升了科学高效服务市民群众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最终为满足市民群众提出的多样化诉求奠定了基础,推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发展。
经2020年11月、12月试运行后,高新区“智慧城管”系统从原先城管系统中蜕变,以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城管、智慧应急四大平台为构架,借助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中的4路2400万270°AR球型全景拼接摄影机,8路AL智能识别摄像机和“城管通”等APP,通过视频监控+AI技术为三个功能平台提供基础信息服务,同时发挥无人机时效性强、机动性好、巡查范围广的优势,为各执法大队执法办案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一手图像资料,有效提高违法行为的发现率和处置率,弥补了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下的城市管理信息上的盲区与管理方面的盲点。“城管通”APP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GIS和GPS/北斗等技术,实现环卫工人、环卫车辆、环卫设施与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实时交互。管理人员通过可视化的平台功能实时了解作业人员工作运行状态,实现远程调度和考核管理;通过对环卫车辆作业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记录,实现对车辆的监管和增效;通过对垃圾桶、公厕等环卫设施的实时监测和记录,实现对环卫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手机端APP内的拍摄系统对城市中的违法行为进行上传和监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主动精细。
1、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智慧城管”坚持顶层设计先行,加强科学谋划,优化布局,统筹协调,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数据整合,结合高新区城市管理工作实际,现整合高新区内多部门1000多路视频监控,扩大视频监控覆盖范围,建立科学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结合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管理实际情况,“智慧城管”将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建设项目作为法治政府建设的重点工程优先开展,深化执法信息公示和重大执法行为法制审核工作的开展,深入挖掘城市管理难点与痛点,依托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努力提升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对全区法治政府建设的应用服务水平。
2、标准与规范相结合
“智慧城管”严格执行国家、国务院司法部公布的相关标准,统一执法信息数据资源标准,统一执法业务流程,统一执法文书,统一执法监督工作,统一执法公示制度及信息交换和接口等标准,整合现有的行政执法监督信息化资源,落实“三项制度”要求,建立行政执法公示板块;充分借助“智慧执法”APP,为执法队员提供案件办理的“智脑”辅助。同时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领域的执法问题,进行专项数据整合和专题对策分析,建立热点专题数据库及统计分析方法,案件发生地和发生频次一目了然,为解决执法工作中的热点问题提供对策建议。“智慧城管”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建立,也真正实现为领导决策及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数据和服务支撑,对综合行政执法25个领域内的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利2000余项进行细化和解读,保证了执法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同时,系统建设预留接口,便于后期系统平台的整体升级和各部门的对接工作。
3、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相结合
城市管理涉及执法办案、行政审批、市政建设、环境卫生等多个领域,不同的部门掌握着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数据信息,“智慧城管”通过建立连接城市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间的共享链,实现执法案件传递、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多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建设统一的行政执法监督数据资源中心,为各部门提供所需的基础法律法规支撑数据,为领导提供决策数据,为执法公示提供公示数据,同时利用“智慧执法”APP不断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智慧化执法手段,建立健全执法全过程集文字记录、空间信息记录及音视频记录于一体化的完整证据链体系,制定行政执法工作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范行政执法数据标准,统一行政执法信息来源渠道。同时辨识行政执法主体,梳理行政执法依据,明确各行政执法部门的执法边界,规范行政执法程序,积极促进全区行政执法和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的顺利发展。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