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帅博”“娃恰恰”“粤利粤”……多年来,山寨食品俨然已成为另类意义上的“网红食品”,那些碰瓷知名品牌的假冒伪劣食品,在网民的言谈中更多是以笑料的形象出现,而它们对食品安全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的负面影响,却往往被忽视。(中国经济网)
近年来,山寨食品已把农村当成主要销售集散地,在小超市、小卖部、集市等地方“野蛮生长”。除了侵害知名商标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外,由于在质量上缺乏保障,这些山寨食品对农村居民健康也构成了现实可见的严重威胁。
山寨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监管难辞其咎。因此,保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堵住山寨食品的“下乡”之路,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量,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提高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消费者辨别山寨饮品、食品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市场监管部门要本着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山寨饮品、食品的生产。
□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青衫/文 赵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