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粘”在守护一线 “磨”出亮眼成绩
志愿服务进乡村 童心共筑科学梦
岱岳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集中征缴活动开启
重拳之下,社区团购该何去何从?
新泰市开展首期 “餐饮安全你我同查”活动
卫生从脚下起步,文明自你我做起。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6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粘”在守护一线 “磨”出亮眼成绩
——宁阳县博物馆馆长于勇的文物守护记
■于勇向记者介绍文庙展览室里的文物。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梁 摄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敏

“于粘磨”是宁阳当地人对于勇的“爱称”。在宁阳方言中,“粘磨”有“韧性十足、不止不休”的意思,而放在于勇身上,用“不屈不挠、锲而不舍”来解释更为合适。作为宁阳县博物馆馆长,工作37年来,于勇不断忙碌着,始终保持着充沛精力和工作激情。于勇说,宁阳县博物馆及全县4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他所做的只是千千万万文物守护人都在做的、再普通不过的小事。

因父亲与文物结缘

宁阳文庙创建于元大德初年,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宁阳县博物馆就坐落于此。这里是于勇成长的地方,也是他心中文物种子萌芽的地方。

干文物工作难,在基层干文物工作更是难上加难。37年风风雨雨,一直支撑于勇的是父亲那句“文物无大小,每件都是宝,要是没了就真没了”。1983年毕业后,于勇本可选择到一家薪资丰厚的单位上班,但他却毅然回到宁阳文庙,从事起文物保护工作。工作之初,面对“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的工作困境,他才真正体会到了父亲彻夜不归的劳苦和辗转难眠的心酸与无奈。

所谓父子同心,做了一辈子文物工作的父亲是于勇的导师和领路人。他也用一丝不苟、打破砂锅追到底的严谨和执着,影响了于勇的性格养成。于勇回忆,1980年,时任文化馆馆长的父亲在野外发现了一只断为两截的汉代石狮,在别人的否定声中,父亲花了近两个月的工资,请人将这件石刻文物运到文庙保管。

“有人说,父亲收这、收那,花的钱太多。他却说,文物无大小,每件都是宝,别疼钱,文物要是没了就永远没了。”于勇说,对到手的每一件文物,父亲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整理出翔实的资料,并归档入库。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于勇渐渐养成一种文物不到手不罢休、价格砍不到底不罢休、弄不清文物真相不罢休的韧劲儿。也正是凭着这股子“粘磨”劲儿,于勇先后征集了300多件文物,大大丰富了宁阳县博物馆的文物库存。

“粘磨”来的成绩

在宁阳流传着一段“一字百金”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于勇。时间回到2003年9月的一天,连日的降雨让宁阳文庙西庑部分屋顶连同大梁和墙体坍塌。站在雨中,于勇意识到,父亲在的时候,从来没因为缺钱怕过什么,现在他就是借钱,也要把文庙修好、守好。“我第一时间向领导汇报了情况,然后壮着胆子,干了一件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我连夜以个人名义向时任宁阳县委书记写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信,汇报了文庙的重大价值和当前状况。就这样,宁阳文庙获得了首笔50万元的抢救保护经费。”于勇说。这便是“一字百金”的故事。

谈到“于粘磨”这个称呼的由来时,这个山东汉子害羞得笑了起来。众所周知,建设工程文物勘探发掘手续的申报办理,向来是基层工作中的难题。于勇从本职工作出发,发挥自己性格上的“粘磨”特质,从宣传文物保护法和一系列条例开始,对工程方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政策解读,做思想动员工作,一件事一件事地扭转,渐渐让依规办理文物手续成为宁阳县各项建设工程的自觉行动。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得了一个“于粘磨”的绰号。

文庙修复工程开工后,由于资金仍存缺口,于勇便开始上门找宁阳当地的企业“粘磨”。每次心理产生动摇的时候,他便劝自己,“再坚持3秒钟、3分钟、30分钟,结果就不一样了。”凭着这股“粘磨”劲儿,他硬是筹足了所有工程款。在文庙修复的那段时间,虽然与家只有一墙之隔,但于勇十天半月不回家是常有的事情。不少人打趣称,于勇不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而是守着家门不进家。对此,于勇却笑着说,“墙里墙外都是家。”看着原本破旧的文庙变得越来越好,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2006年12月,文庙主体修复完成后,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勇与同事们又马不停蹄地陆续修复了禹王庙、颜子庙、文昌阁等国家、省、市、县级不可移动文物20多项。

守护文物必须挺直腰杆

“人在文物在,誓与文物共存亡。”这是于勇在一次总结发言中的结束语。不了解于勇的人在听到这句话时总会嗤之以鼻,但了解于勇的人都知道,于勇一直在用生命践行着这句话。37年间,为了保护文物,他已不记得有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采访前,同行的工作人员提醒记者,要大点声音说话。但就算这样,在记者提问后,于勇也总是先将问题重复一遍,看到记者点头后再回答。“这是我在一次保护野外文物行动中受伤导致的双耳神经损伤,现在是三级听力残疾,不仅小的声音听不到,有一些特殊频率的声音,比如开水壶的声音、转向灯的声音等,再大我也听不到。”说起耳朵的问题,看着在场人员紧张的表情,于勇笑着说,现在他已经练就了一项绝技,可以根据人说话的口型辨别出大致意思。

“你儿子在哪里上学,你妻子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上班,都有人盯着呢,如果再阻止,你就好好想想后果。”虽然这个电话已经过去多年,但当时那个人的声音甚至每个字,于勇都记得非常清楚。那天,于勇刚刚将去远方求学的孩子送上汽车,还没到家就接到了恐吓电话。回到家后,妻子没抱怨一句,只是默默地流泪。于勇知道,妻子多年来一直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用自己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让他没有后顾之忧,但孩子受到威胁是她最不能接受的事。然而,终究是邪不压正,于勇并未因此屈服,并最终阻止了施工方的违法施工行为。

“这么多年了,说没想过放弃肯定是骗人的,特别是在家人受到恐吓的时候……”说到此处,于勇低头将手中的纸张摩擦得沙沙作响。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让于勇胆怯退缩,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必须挺直腰杆、理直气壮的信心。

采访的最后,于勇带着记者一行逛了文庙,并当起了讲解员。在一间展览室内,两根2.7米长的大象牙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于勇介绍,这两根象牙出土于1997年王家临邑赵王河故道的沙坑中,该象牙的发现,揭开了大汶口文化文物中众多象牙制品来源的千古之谜。“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生动的历史。”于勇说,保护文物永远在路上,不论什么时候,保护文物的责任不能丢,文物人的风骨不能丢。“人在文物在,誓与文物共存亡。”这既是父辈留下来的传统,也是他一生不改的信念和追求。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