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忙他最近的“心头事”。麦浪滚滚,贾玉明站在阳光下看着正在重修的灌溉水渠,眼里都是田地未来丰收的模样。
水渠名叫“友谊渠”,位于村北3公里处,横贯东西。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附近村的农田灌溉一直依赖渠水,后来由于灌溉渠道缺乏修缮和养护,损坏十分严重——地里没水灌溉了。
灌溉浇地是关乎庄稼人生计的“农田大事”,从那时候起,“囤坝挖河”成了开春后村民必干的活计。
“老的少的、男人女人集体出动,尼龙袋子里装上沙,手挑肩抗去上游囤坝引水。”村民韩秀霞回忆,再后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年轻人一窝蜂似的外出打工,囤坝挖河没了壮劳力——地里又没水灌溉了。
靠天吃饭收成太差,为了浇地,村里打了8眼深井,灌溉用的电费对于种粮谋生的农民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年得浇五六次,赶上天旱次数更多,4亩土地一年灌溉成本得七八百块钱。”韩秀霞说。
“农民种地不容易,舍下孩子不管,忙活一年也落不下几个钱。”镇建办主任李军补充说,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农村,各村党支部都要发挥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说干就干,贾玉明和村“两委”成员多方了解情况,实地察看,详细记录水渠堵塞、坍塌段。遇到资金难题,村里党支部成员多方联系,由村里拿出一部分,动员村里企业捐款,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工程开始顺利实施起来。
顺着贾玉明手指的方向望去,改建后水渠全长约2000米,像一条有力的大动脉,不仅可为周边1400多亩农田进行自流灌溉,还能起到蓄水排洪、涵养水土等作用。
正在建设的水渠计划10月份完工。“马上就成了!到时候浇水方便,粮食长得更好。”贾玉明捋了一把麦穗放在掌心里揉搓,将饱满的麦粒塞进嘴里,笑了起来。
下午5:00
老旧小区改造,党员服务“不打烊”
“凭什么堵我们这边的门,我们的门头房怎么办?”“活动室不能建在我家楼下,太吵太乱!”……老旧小区改造是一个典型的居民意见“大同小异”的民生项目,要求改造的大方向相同,而具体改造的小意见不同。前些日子,粥店街道大河社区党委书记高学英为此没少下功夫。
大河小区是岱岳区今年第一批实施改造的老旧小区,为了统一管理,改造计划变开放式小区为封闭式管理,将5个进出口整合为3个。消息传来,一些居民提出了反对意见。
面对这种情况,高学英率先站了出来,与小区部分党员一起上门挨家挨户做工作。“要改大门,先得打开心门。”高学英一语点出要害。
“要尊重民意,改不改、怎么改,群众说了算。”为此,高学英先后主持召开三次“为民协商”会议,邀请为民协商议事会成员、小区业委会成员、党员代表、群众代表来共同协商。
为了让居民信服,高学英还组织设计方、施工方对老旧小区改造方案进行说明,请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法律顾问解释政策、宣讲法律,区政协联系监督员现场把关、监督指导。 通过“为民协商”,小区改造开始一点点推进,老年活动场所选址问题的解决,让大家逐渐打开了心结。
“老年活动场所选址的时候,居民意见比较大,也出现了比较大的矛盾。”高学英说,最初选定在4号和5号楼之间的位置,居民认为有噪音,影响其休息。
在听取了居民意见后,高学英多次与居民沟通交流,通过“为民协商”会议讨论,听取群众的意见,将老年活动场所地址选在了比较宽阔的小广场上,化解了居民矛盾。
老年活动场所选址变更的消息在小区迅速传开。“政府愿意倾听老百姓的心声,我们没有理由不支持工作。”小区居民高洪江说。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岱岳区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对共建单位、‘第一书记’派驻单位,各党支部、党员不仅要在思想上受洗礼,更要在行动上见真章,积极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岱岳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