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侯琳良
编 者 按
5月2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17版刊登了《山东省泰安市多措并举——老旧小区改造注重“改”与“治”相结合》一文,全文近1500字,介绍了我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既要改面子、更要换里子”的经验做法。本报现进行全文转载,希望对全市进一步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有所裨益。
走进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粥店街道堰岭社区,亲眼所见变化不小。
房屋由旧到新,道路由洼到平,绿化由粗到精,小区“颜值”在提升。新一轮改造正在紧张施工,楼顶防水层、集中供暖、泄洪渠等三个困扰百姓已久的老大难问题,有望得到根治,人们欢欣鼓舞。
“小区现在住着心里特别敞亮。”“好停车,好绿化,好房子!”花坛旁,围坐在一起的几位老大爷竖起大拇指。
他们的点赞,道出了社区居民的心声。建成于1999年的堰岭社区,共有住户1368户、居民3058人,由多个居民楼组成,小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因为10多年前的企业改制,社区陷入无人管理的困局,成为全市出了名的老大难社区。
“路面不平、停车位不足、配套设施不全、环境脏乱差……”居民王常胜说起过去的小区生活环境,直皱眉头,“以前喝的是井水,用水泵抽水入户上楼,但是水泵经常坏,有一次停水停了近半个月。”一旦停水,王常胜和其他社区居民一样,要想尽各种办法去“找水”。
改造的呼声日益强烈,现在迎来蝶变。社区书记李红梅列举一串数字,见证这个社区硬件的提升:100余盏路灯、5000余平方米道路硬化、500余个新增停车位、1.5万平方米绿化……
不止一个堰岭社区。自2015年以来,泰安市启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累计改造完成2005年前建成的住宅小区项目99个,面积566万平方米,惠及6万余户家庭。
据介绍,泰安市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分为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三种。其中基础类按照应改尽改的原则,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问题。完善类主要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小区环境品质为主,如增设体育健身、无障碍设施,有条件的小区增设电梯、停车位等。提升类则着眼于打造“15分钟生活圈”,利用公共空置房屋等社会资源,在小区内及周边健全社区养老、托幼、医疗、应急救援站等公共服务设施,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