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联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道朗镇组建劳务联合服务中心,培训12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将自家生产的农副产品直接卖给游客,6000亩果园变身26个采摘园,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同时,成立新时代新知青创业联合体,建成知青博物馆、创业孵化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先后吸引王兆祥、陈峰等300余名优秀人才来乡返乡创业。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泰安乡村振兴学院建设,对片区内党员、干部、人才优先培育。搭建农村、企业双向用人平台,提高企业骨干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的水平和能力,培养一批农村技术人才、劳动力进企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岱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岱岳区人才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高明法说。
联席会议破发展难题
“颜值气质”“双提升”
“压根儿没想到这几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要是早这样,我们村肯定没有光棍儿了。”北张村村民陈振玲打趣道。
陈振玲一家干了30多年的水泥运输生意,和脚下这条路“打了半辈子交道”。几年前,脚下的柏油路还是破败的乡间土路。遇到雨天,土路就会变成泥巴路,陈振玲装着驮筐的车子极易陷进泥里,行进艰难。
修路,资金是首要问题,区域“问题联解”为破解道路建设资金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道朗镇由片区党委牵头,建立区域联席会议机制,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共同执行片区党委决策决议,推动片区内问题联解、资源共享。
“2017年,建设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施工方成本增加,施工方的积极性不高。联席会议争取到中联水泥的支持,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价格保持不变,施工进展顺利。”道朗镇党委组织委员贾玉琳介绍,近年来,道朗镇克服财政困难,筹资2.4亿元实施道路建设、电力改造等工程36项,九女山路、连村路、环山路将19个村串珠成链,一条条宽敞笔直的“暖心路、致富路、幸福路”打通了富民强镇的“筋骨脉络”。
路修好了,受益最大的还是当地的村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北张村与乐惠农业合作,创作出巨幅墙绘,建设精品民宿,发展特色农业,村庄变成了“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如果说“问题联解”打通了富民强镇的“筋骨脉络”,提升了乡村“颜值”,那么“活动联办”就进一步提升了乡村“气质”,成为民风淳朴、乡村文明、邻里和谐的“助推器”。
“共办党建活动,可以有效激发辖区居民参与共治、共建的活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贾玉琳介绍,道朗镇以片区党委为单位,统筹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探索实行片区网格化管理,实行党员量化积分管理,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党员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积极推动共办文化活动,特聘艺术专家4名、文化村长6名,并由片区党委牵头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农户集体“双增收”
路通了,水活了,产业怎么搞?“党支部就像一块磁石,能把群众凝聚起来,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儿。”贾玉琳说,道朗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通过产业联营的方式,组织群众、盘活资源、用活资产、激活潜力,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丰山村村民金连风首先尝到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甜头”。“村里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坡地,以前家里种些花生玉米,一年到头满打满算收入4000多元。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不用担心收成,一亩地的流转费就有1200元。”金连风说。
除了土地流转的费用,金连风还赚到了一笔“服务费”。2016年,丰山村第一个成立了“泰山丰草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展黄精种植,他们成了村合作社的工人。“我们给村里的合作社干活,每月能领1000多元的工资。”金连风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村集体以水浇地的价格流转村民手里的山坡地,村集体承担种植风险,先给群众吃下定心丸。”丰山村党支部书记陈文华告诉记者,经过四五年的生长,丰山村2200多亩黄精已经成熟,下一步将对村里黄精产业的收入进行分红,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一部分分给村里的百姓。
“道朗镇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建立健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机制,组织集体和村民以土地、院落、山林等资源入股,企业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入股,定期按股分红,已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家,红利共享发展成效明显。”道朗镇党委书记王建斌介绍,下一步,道朗镇将继续发挥党组织优势,党建引领区域联建,围绕主导产业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格局,以企业带动村级发展、带动群众增收,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