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文馨
仲裁规则,也称仲裁程序规则,是指仲裁活动的参与人在仲裁活动过程中所遵循和适用的程序规范,是实现仲裁案件程序公正进而实现实体公正的基本保证,其在仲裁活动中的地位相当于诉讼法在诉讼活动中的地位。制定一套灵活专业高效实用的仲裁规则是仲裁机构提高公信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修订仲裁规则是完善仲裁制度提高仲裁公信力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有公信力影响力的仲裁机构的需要。对于仲裁机构而言,一套管用好用的仲裁规则必不可少。当事人尤其是外地人选择仲裁委处理纠纷,首先要看仲裁规则是否先进,是否开放,其次看仲裁员结构是否有开放性,打破区域限制和区域保护,广泛吸收外地仲裁员。仲裁规则的修订与完善是仲裁委提升仲裁实务水准的重要工作,有助于推进仲裁制度创新、优化法制化营商环境、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法律要求。目前,国内外仲裁业界对于仲裁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尝试不断涌现,当事人对于更加全面、开放、务实的仲裁规则需求不断增强,及时修订仲裁规则可以为新经济、新业态发展提供专业保障。
修订仲裁规则要体现仲裁专业性、实用性、快捷性,促进多元化解纠纷。修订仲裁规则的目的是适应仲裁发展趋势、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多元化解纠纷的需求,管用好用会用。中办国办《关于完善仲裁制度提升仲裁公信力的若干意见》对完善仲裁规则提出了原则性要求,“围绕提高仲裁公信力,完善全国统一的仲裁规则示范文本。各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仲裁规则示范文本,结合实际制定体现本机构特点的仲裁规则。鼓励仲裁委员会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制定专门、专业领域的特别仲裁规则,提升仲裁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建立快速、简易仲裁程序,优化立案、庭审、调解、裁决、送达等具体程序。在尊重当事人意愿前提下,综合运用裁决、确认、调解、和解、斡旋、评估、谈判等各种手段和方式,多元化解纠纷,提高快速结案率、自愿和解率和自动履行率。”根据我国仲裁法和中办国办文件规定精神,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规则,可以按照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制定,还要着眼经济和社会发展前沿需求、根据本地行业领域法律服务特点,制定互联网仲裁规则及金融仲裁规则等专门性仲裁规则。
完善仲裁规则配套制度办法。仲裁规则包括以下内容:仲裁管辖,仲裁组织;仲裁的申请、答辩和反请求程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的审理和裁决程序;仲裁委员会、仲裁庭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仲裁语文、翻译、送达、仲裁费用等。仲裁委员会修订仲裁规则一般要围绕这些主要内容进行增删创新。与仲裁规则相配套,仲裁机构往往还修订完善系列制度办法如仲裁员守则、案件审理办法、办案秘书管理办法等等,提交仲裁委员会会议一并研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