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来到泰山区邱家店镇北王庄村时,天空下起了小雨。疾走在雨雾弥漫的龙泉古街上,记者远远地听见百姓舞台传来的戏曲声。行及近处,戏已唱罢,一位身着戏服的演员从台上走下来,在舞台两侧凉亭里避雨的看客纷纷喝彩。在雨中,演员不紧不慢地跟观众互动起来:“刚才音响的声音太小了,效果不够震撼,等我歇一会儿再给你们来一曲。”百姓舞台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场所,是北王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硬件之一。
围绕“一核一轴”
打造文明实践新阵地
“群众对新生活的‘盼’、对老村落的‘念’”,是北王庄村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出发点。以乡愁文化铸魂,让民俗文化活起来,“我们要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邱家店镇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3月,北王庄村成为首批泰山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北王庄村紧紧围绕教育、关心、服务群众,以百姓舞台为核,以龙泉古街为轴,打造了“四点半课堂”“乡愁记忆馆”“文化书屋”“老家味道”等文明实践场所,成立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青年代表带头参加,队伍不断壮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越来越专业、规范。
说到文明实践,正在百姓舞台看戏的68岁的王大爷竖起了大拇指。“高科技的东西我们不会用,年纪大了也不愿意每天自己坐在家里盯着电视机看,有了百姓舞台,我们的生活丰富多了,免费查体、交保险的事,村里也已经组织志愿者给我们讲明白了。”王大爷说。政策宣讲户户到、理论传播天天有、答疑解惑时时行,既有入户宣讲,也有集体大讲堂,北王庄村通过发挥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切实提高了村民对各类政策的知晓率。
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
村民生活品质再提升
走进龙泉古街的百姓大院,“泰安小美”志愿者张女士正在一间房子里为村民理发。据介绍,百姓大院同时还是“泰安小美”志愿服务站,在这里,志愿者为村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来这里理发,我们不要钱,这难道不是实实在在地给大家发福利吗?”张女士笑着说。
考虑到村里老年人多,娱乐场地有限,北王庄村百姓大院内设置了棋牌室和调解室,老人们可以在这里打牌、下棋、拉家常,增进感情。“好棋,我能输给你?吃。”“他将你军了,你倒是遁马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在棋盘前,老人们“杀”得热火朝天。
移步村里的幸福食堂,记者了解到,幸福食堂能容纳40人同时就餐,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可免费用餐。同时,幸福食堂会定期开展各类知识讲座、理论宣讲活动,为老年人提供丰富的餐前“政策营养”。志愿服务涵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力地提高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文娱活动多样化
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雨渐渐停了,百姓舞台更热闹了,一直处于整装待发状态的舞蹈队终于等到了上台亮相的机会。此时,古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
记者发现,书画室门前聚集了不少村民,走进观瞧,原来大家在观看几名老人的书法创作。马景峰是泰安市书法协会会员,是书画下乡活动的参与者,“我常来这里跟村民沟通书法,遇到想学书法的,我就指导一下,大家一起挥毫泼墨的感觉很好”。据了解,书画下乡是定期开展的一项文明实践活动,村里的很多书画爱好者可以聚在这里写字、绘画。“墙上的作品都是我们自己创作的,这幅《猫》是我们村一名12岁的书画爱好者创作的。”讲解员说。
北王庄村还建了泰山区第一家乡村书房,配套图书2万余册,“在这里,我们举办了读书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读书氛围。”讲解员说。结合“四点半课堂”,乡村书房还在课后、寒暑假开展学业辅导志愿服务活动,在方便孩子们课外学习、阅读的同时,促进全民阅读成为农村新风尚。
在北王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非遗研学是一项重要内容,记者走进乡村记忆馆时,非遗传承人许修峰正在向村民讲解传拓技术。北王庄村历来有做泥盆、泥哨的传统,更有丰富的农耕民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北王庄村建设了非遗一条街,设置泰山煎饼、老豆腐等体验区,让村民、游客在欣赏体验中品味民俗、感受传承、享受快乐。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松
■龙泉古街吸引了众多小学生前来参观。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