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苏婷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暮春时节,新泰市新汶街道大河村绿茵渐盛、花香袭人。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好,乡村美丽兴旺的图景,正在这个省级文明村徐徐展开。
在大河村,不管是房前屋后,还是道路上空,都不见了昔日的“蜘蛛网”,整个村子显得格外整洁。这便是大河村改造村内电力线路、宽带线、有线电视、电话线等,变架空式为地埋式产生的良好效果,大河村也因此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四网”入地的村庄。
“四网”入地让大河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新变化。村民王成银说:“过去,在村里走几步就有一根电线杆,遇到刮风下雨天气,经常短路停电,行人路过时也存在安全隐患。经过改造后,村里所有线路都埋到了地下,既美化了环境,又保障了安全。”
为了创建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大河村在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上也下足了功夫。自乡村文明行动开展以来,该村加大投入,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先后投资760多万元,硬化道路2万余米,种植各种绿化苗木20万株,安装铁杆路灯105盏,建文体广场4处,安装健身器材67件、大型电子显示屏1块、高杆照明灯4盏、不锈钢护栏617米,建公墓陵园1处,为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修建过路地下涵洞120米,电力整网由原架线全部地埋,网线有线电视、电线、电话线各2万余米,全村硬化、绿化、亮化、净化效果显著。
每当夜幕降临,大河村的文体广场上就热闹起来,欢快的秧歌、优雅的交谊舞、劲爆的广场舞……文体广场成了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需求的大舞台。“村里环境改善了,村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顺应群众需求,大河村修建了4处文体广场,全部配备了健身器材和高杆照明灯。”大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公安告诉记者,为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河村不仅修建了画有中华24孝图的300米长文化宣传街,还在村口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加大对村内好人好事的宣传和鼓励,引导村民争当好人、争做好事。
抬头见绿、出门见青,这是大河村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在秀美环境中的村民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文明蔚然成风。大河村借助“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道德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好人好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我们每季度更新宣传榜上榜人员,每年举行道德讲堂和文艺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加强道德思想教育,提高村民素质。同时,实现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全覆盖,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让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王公安说。
乡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障。“大河村坚持民主法治教育,经常开展群众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组织群众收听收看法制教育片,积极开展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活动。”王公安告诉记者,村里有300米长的文化宣传一条街,经常开展科普活动。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大河村实现教育入学率100%、养老保险参保率100%、医疗保险参保率100%,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村民法制意识明显增强。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将继续按照省级文明村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文明村巩固活动,捍卫省级文明村荣誉,带领全村干部党员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再上一个新台阶。”王公安说。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大河村,将按照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力争在省级文明村这张大考卷上,留下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