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汶水 上一版3  4下一版
英雄赋
芳香(外一首)
读书与人生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先生·先生
浪花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年4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把新桃换旧符

 

□赵家栋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转眼我已离开岱下山村50多年。我十七八岁参军,在祖国大西北守卫边疆的十七八年里,只在结婚那年回家过了一次春节。即便我不在家过除夕,团圆饭桌旁仍有我的座位,桌上也有我的碗筷,娘说这叫“人不团圆家团圆”。从部队转业后,在定居泰城的30多年里,我每年都回故乡过春节。头几年,一辆自行车,前面车梁上是儿子,后座上是媳妇儿;后来有了摩托车,回家的路宽了、也直了;现今回乡下老家过年,村东村北都有公交车站,政府免去了老年人的乘车费,钱不多,暖人心。

春从柳梢归。微风吹,鹅黄嫩绿的垂柳枝条摇乐我今岁回家过年的心。除夕早上,我从新居金山坐公交车去故乡金牛山,20多公里,一声“敬老卡”后,打个盹的功夫便到家了。世间新冠的影子还在,村头墙上,红底白字“戴口罩、勤洗手、少串门、少聚餐”宽且长的横幅,温馨醒目。

宋代王安石在过春节的《元日》诗中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村里人说:“有钱没钱,贴上副对联过年。”我把王安石诗的开头和结尾句作为对联,写好贴在大门两侧。然后用条状单面胶带给红底黑字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和“总把新桃换旧符”对联,分别贴上白色边框,这是乡俗,意思是家中先辈去世,孝期未满3年。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童年的记忆中,我觉得,故乡过年最庄重的是请家亲,最隆重的是送家亲。所谓过年请、送家亲,就是各家各户把各自亲人的亡灵在除夕接回家,次日下午再送亲人亡灵回入土为安的山野。我生在解放初,小时候跟着父亲迎家亲、送家亲。那时,除夕下午,无论天寒地冻还是风雪载途,村里人家都要端上传菜的木盘到村头大路通衢处,在地上画个朝着先辈坟茔方向开口的圆圈,烧几张冥纸,端起插在盘中器皿里先辈的牌位,呼唤着他们回家过年,那声音低沉、悠远,步子轻、慢。回家后,把先辈牌位恭恭敬敬放在堂屋八仙桌上,然后点燃木香,摆上鸡、鱼、肉、水果、糕点等供品。鸡鱼的含意分别为,大吉大利、年年有余,固定先人牌位器皿中的杂粮,意在新的一年五谷丰登。我记忆中的年味,不是肉香鱼香,而是烧香时松柏木沁人心脾的芬芳。如今,很多带有迷信色彩的乡俗已绝迹。

按乡俗,请家亲回来至大年初一下午送家亲,家中堂屋八仙桌左右两边椅子归先人专用,无论吃饭、喝茶还是春节团拜,大人孩子都不准上座。

因为正月初二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所以农家是初一下午送家亲。俺赵氏在村上是望族,有四五百人,请家亲是单独的,送家亲在一块儿,场地在村西旷野。初一下午,各家按分支进场,摆放好祭品,待装有火药的礼炮响过,德高望重的族长讲话,主要内容是祖传的器皿、家具的年外租赁收入,和用于救济贫困户的支出,简短的新年祝福语后,礼炮再次响起,家家点燃各自送家亲的冥纸、鞭炮,烟火遮天蔽日,蔚为壮观。

春去春回,万象更新。在破旧立新的岁月里,乡亲们早已把不知始于何年的、带有迷信色彩的除夕请家亲、大年初一送家亲合二为一,每年除夕,各自带上供品、纸、香,到祖坟上聊表心意。今年我回乡下过春节,村上的热门话题是,“保护好水源、防大气污染”,除夕我去父母墓地“迎家亲”“送家亲”祭奠时,遵从村规民约,没再点纸焚香,没有与在故乡的弟弟一家聚餐,没有到父老乡亲家拜年。

除夕这天,祭奠过先辈,我即回泰城过年。村公墓百十米外便是有关部门为方便山里人干农活,设在前不靠村后不近庄的金牛山公交车站。瞭望阳光下的故乡,我复又想起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千古名句。我的小山村,年年岁岁花相似,相似的是花,不同的是果;我的父老乡亲,岁岁年年人不同,不同的是人增人减容颜改,相同的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胸怀祖国,防大气污染,不在田野烧枝叶秸秆,农家做饭用气和电,取暖用无烟煤炭;放眼世界,村里人不断引进优良果树,凭农艺师资格证书到非洲办农场,帮助外国人解决就业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