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4月15日讯(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丽宁)今天,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揭晓,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孔令让及其团队找到小麦“癌症”克星的科研成果入选,并位于榜单之首。
据了解,小麦“癌症”指的是小麦赤霉病,别名为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全球小麦生产中面临的重大病害,也是威胁世界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的重大难题,不但减产毁质,其产生的呕吐毒素严重污染食品和饲料,可引起人畜中毒。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小麦赤霉病基本不可治,预防难度也非常大,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最佳选择。但是,受制于理论认知和技术水平,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赤霉病的研究,全球鲜有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小麦种质资源中可用的主效抗赤霉病基因非常稀少。
孔令让带领团队成员历经抗病基因初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等20年长期探索,从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抗性和应用价值。目前,已有60多家单位利用携带Fhb7种质材料进行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并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进行广泛试验,表现良好。该成果为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广谱、持久抗源。
邓兴旺、康振生、程顺和等国际权威学者曾对此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袁隆平院士认为,Fhb7基因是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孔令让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谈到团队成员的付出时,忍不住流下了泪水。他说,赤霉病的研究他做了20年,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几位年轻的同事更是克服多种困难,不敢停歇,就是想尽快取得关键性突破。他们的发现不仅为解决小麦赤霉病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更让我们把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充满挑战和乐趣。我们克隆并运用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科研探索,得到国际同行科学家和顶尖学术杂志的认可,得到多家小麦育种单位的青睐,对年轻科研人员是很大的激励。”孔令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