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村镇位于高新区南部,镇域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4个管区、31个村,全镇人口近6万人。西、北(大部分)临牟汶河,南濒柴汶河,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林网环绕,水资源丰富,是传统农业大镇,镇内耕地面积5.59万亩,林地3.72万亩,在发展绿色农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次调研根据房村镇基本情况,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探索乡村振兴突破口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房村发展蓝图
以房村村、南滕村、西杨庄村等10个村为核心,聘请山东源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实地走访、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于6月底完成全镇乡村振兴先行区规划编制初稿,在多次审议修改基础上,于7月份完成规划编制。全镇乡村振兴先行区规划以“一轴”(四坡路)、“两核”(泰山红西红柿批发市场、三棵树采摘园)、“三片区”(第一片区包括北滕村大桥、四坡路主干道、南滕村、西杨庄、新杨庄、西西住、房村村;第二片区包括周全村、肖庄村、房村村、三棵树采摘园;第三片区包括鲁里村观景平台、泰山红西红柿批发市场、鲁里村、良二村)为框架,各片区从五个振兴角度逐一明确了发展目标和措施。
(二)坚持全面振兴,抓五大目标推进
抓产业发展。强化基础建设,投资建设智慧大棚及联动温室育苗大棚;加强技术培训,统筹开展线上线下农业技术培训;突出品牌引领,以山东省名牌品牌“泰山珍珠”为基础,打响“齐鲁番茄第一镇”品牌,不断赢市场、拓销路、增收入。优镇域面貌。以生态振兴为着力点,落实农村道路“三通”任务;集中镇村力量,开展四坡路沿途环境集中整治;结合创城工作,对涝华路全线开展了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强组织力量。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聚焦“三资”清理,扎实推进“跨五跃十”行动。重人才振兴。强化“五乡”人才建设,吸引“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返乡创业,引进镇级农业技术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展文化风貌。结合实际,挖潜孝善、乡风、文化资源,投资建设文化活动场所等。
二、房村镇乡村振兴发展成效
今年以来,房村镇按照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总体部署,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统筹考虑高新区起步区整体功能布局,紧紧围绕“宜居新城·智造新区”发展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绿色发展按下快捷键,乡村振兴工作驶入快车道。
(一)产业振兴“交响乐”
房村镇位于泰城南部的徂徕山下,南临柴汶河,西临牟汶河,地势平坦,水浇便利,适合发展蔬菜大棚种植。
产业基础良好。全镇从1990年开始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到现在全镇有冬暖式大棚2万个、面积3万亩,单棚年均产值超过6万元,人均年增纯收入6000元,棚内全部使用了自动卷帘机、微滴灌等,大棚区的路网、水网、电网、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全镇还建有西红柿、黄瓜等4处蔬菜批发市场,其中,“泰山红”国家级定点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年交易量7亿斤。可以说,全镇用30年的坚持和努力,实现了蔬菜大棚种植的规模化、设施化和产业化。2014年,房村镇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产业特色明显。房村镇近些年发展了西红柿、黄瓜、土豆、葡萄等多个特色村,还有十多家特色农场,三棵树农场就是其中一家。农场负责人赵森退役返乡后种大棚,2010年开始做农场,先后经过了从普通种植到特色种植、从单一采摘到综合田园、从独闯市场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三个转型,现在发展到占地300余亩、大棚30多个、各类果蔬50余种、员工70多人的四季农场。农场出产的大小番茄都得到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被评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省级精品采摘园、市农业公园、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赵森本人被评为泰安市最美退役军人、市级乡村好青年。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房村西红柿作为泰安特色,被市委崔书记通过《乡村振兴看泰安》带上了央视,当时的拍摄现场就是三棵树农场。
发展活力十足。为打造品牌产业,全镇一直在努力向绿色谋发展,向品质要效益。泰山红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申报通过“全省无公害农产品专营市场”,第二批“省农业厅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信息采集点”,农业部“定点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强化技术更新,新建成了9座作物生长信息分秒监控的智慧大棚和1座占地2400平方米的联动温室育苗棚。房村镇常年与山农大、农科院、职业院校等单位联系,每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20余期,从种植、加工、乡村游等多领域开展免费培训,来大幅提升广大党员群众绿色发展的意识和发展能力,充分激发全体镇民参与房村振兴的内生力量。
(二)生态振兴“焕新颜”
房村镇平原、山区、丘岭平分秋色,牟汶、柴汶依势绕行,环境适合绿色生产、健康人居。按照“一张图纸管到底”原则,农村道路“三通”工程实现“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累计硬化道路160余公里,10户危房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污水处理一体化、环卫一体化、净水设备陆续遍布村庄,安装1.32万米栅栏,粉刷29.4万平方米墙壁,种植绿化苗木79.4万棵,疏通新建排水沟十万余米,旱厕实现100%改造,下大力气关闭取缔一系列污染源。乔、果、地合理搭配,绿化、美化、亮化有机结合,百姓共享生态家园。
(三)组织振兴“协奏曲”
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将打赢“三资”清理攻坚战作为党委书记突破项目,党政领导班子“一对一”联系包村,因村施策、全力推进,31个村已全面完成“三资”清理,23个村已通过镇级验收,年底前确保87%以上村实现“跃十”目标。全面推行党建工作“四化”,新建高标准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主题实践馆,改造升级8个村级党群服务站,为党员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
房村村投资20余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加强管理、完善服务,为群众办理业务187项,服务群众131人次。“主题党日+”、“基础+特色”活动常态长效。创建党建助力脱贫攻坚,党建+民生工程平台,实现党建与工作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南藤村组织发展坚强有力,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前期的上访不断,到现在的稳定发展,全靠一个好的带头人,自村历史上第一位女支书侯小金上任后,对班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调动了两委干部的积极性;夯实党建基础,持续加大为民服务力度,建设高标准党员活动室,持之以恒抓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实行村“两委”干部坐班制度,开通24小时便民服务热线,实现了群众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办。党务治理科学严谨,党群关系春风化雨。
(四)人才振兴“激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体系是保障,房村镇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支持妇女采用“培训+练习+拿证+就业”的模式促进新型创业。吸引“田秀才”、“土专家”、“新乡贤”304人回归家乡创业,引进镇级农业技术员7名,辐射带动1120户种养殖大户,形成集人才、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南藤村,在认真抓好“五乡”人才培育上,注重能工巧匠、乡土艺术家的挖掘,构筑“内外”结合、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吸引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返乡回乡,现村内建筑能手15人,苗木种植人才160名,编织手艺人2名。
(五)文化振兴“育新风”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房村镇投资230万元建立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处,引资2000万元建成徂徕山抗日纪念馆,投资86万元建960平方米孝善堂,弘扬“孝”文化,20名孤寡老人住进新房,通过系列“孝老爱亲”文明实践活动,在全村营造了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南滕村投资32万元建成乡村记忆博物馆,通过村史村志、生产用具、文化遗迹的展示,让群众重温了峥嵘岁月,增添了再创辉煌的力量。西杨庄村绘制乡村文明、孝道文化为主题的高标准墙画500余幅。房村村投资228万元建成占地8000平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投资60余万元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市级保护名录,成立56支文艺队伍,“文化三下乡”、“文化大集”、“文艺演出宣传车”如雨后春笋彰显着房村镇的活力与人文,在紫藤花园里的文化回廊,婆媳融洽,邻里和睦,起落的棋子间传递着村民舒适安康的生活,乡村文明蔚然成风。
三、乡村振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三产融合程度低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产业兴旺”具有丰富的内涵,不能仅局限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而应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功能多样、质量取胜的现代农业产业的兴旺与发展。目前,除少部分采摘农场外,各类农业主体在“农业种养+”“互联网+”方面产业融和发展不够。
(二)农村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到田间地头提供技术服务的有效载体不多,农技服务队伍力量薄弱,农民技能素质相对低,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先进技术要素的深度融合和渗透。农民群众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认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产融合发展的进程。
(三)农村环境缺乏长效提升
规划引领不够,乡村规划操作性不强;美丽乡村创建氛围不浓,环境整治还需提升。镇驻地以外一些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工程缺乏专业指导,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四、乡村振兴实施意见及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进一步增强政治自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一是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要加快乡村年轻干部的培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在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先考虑农业农村。资金投入、用地配置、金融支持等政策要素都要向“三农”倾斜。三是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农业农村。继续深入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进一步引导大力发展农村产业
一是重点扶持优势产业。注重品牌带动,大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名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并对同类产品进行整合提高。二是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注重现代农业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和利益链完善;突出产业发展的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推进多类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多元化专业化农业服务发展;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三)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分类建设,引导村庄个性发展。二是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提升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深入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革命,认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不断增强农村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三是重视农村环境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维护问题。要加强对农村建设工程监管,避免因质量问题或维护跟不上而影响使用、造成浪费。
(四)注重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和后备干部培养
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五)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以群众为中心,倾听群众呼声,顺应农民期待,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动政府、社会、市场协同发力、共同建设,筑牢乡村振兴的群众基础。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目标,不断整合公共服务功能,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采取职能下移、服务下沉的途径,着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百姓大舞台,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村级艺术团、宣传文化队,开展红色电影、广场舞比赛等主题活动,为新村百姓构建一个文明有序、和谐安定的精神家园。
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人才、文化和组织振兴的支撑,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以产业兴旺、全域发展为基础。时下的房村镇,产业项目深度融合,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风文明显著提升,群众生活和谐幸福,五大振兴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