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社会经受住了空前考验,经济运行逆势上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一、综合
经济运行逐季递进好转。经山东省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10.2个、3.2个、1.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99.7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0.4亿元,增长3.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86.4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8:39.1:50.1。
就业形势保持良好。城镇新增就业4.6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2.3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1%,低于控制目标。
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6%,全年各月涨幅基本平稳。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9.9%,衣着价格上涨2.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7%,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2.4%,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1%,居住价格下降2.8%,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2.6%。
表1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指标名称 累计比(%)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2.6
食品烟酒 109.9
粮食 112.2
鲜菜 117.5
畜肉 141.9
水产品 99.1
蛋 94.3
鲜瓜果 92.4
衣着 102.3
居住 97.2
生活用品及服务 100.7
交通和通信 97.4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2.4
医疗保健 100.1
其他用品和服务 99.2
二、重点战略
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资金10.3亿元,新建产业扶贫项目203个,7.2万户、14.5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354个省级贫困村、251个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东平湖库区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取得决定性进展,易地扶贫搬迁全部实现回迁入住,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提前完成。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44.8亿元,已完工项目54个、子项目302个。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地治理9320.1公顷,矿山生态修复1151.4公顷,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244.9平方千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6项,土地整治2.7万公顷,新增耕地4485.1公顷,新增湿地659.9公顷,城市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大汶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东平湖Ⅲ类水质达标稳定性显著提高。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坚决化解淘汰落后产能,累计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4200余家,关闭退出煤矿2处、产能65万吨、安置职工1991人,主动关停粗钢生产线10余条、削减落后产能200多万吨。技术改造升级成效显著,工业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30.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2.1%;“四新”经济投资增长7.1%,占全部投资的57.3%,“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7.6%。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6家,净增96家,总数达到3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1.1%。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培强农业产业集群,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43个,建成高标准农田25万亩;九女峰先行区获中国文旅融合示范奖;创建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3家。深化三产融合,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省级3家;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示范点2个,省级示范县3个、示范点10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1个。壮大产业主体,国家级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家、省级42家;省级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11个。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庄全覆盖;集中供水率达98%以上;2785个行政村实现农村道路“三通”。
三、农业
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加。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26.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5%,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7.2亿元,增长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78.6亿元,增长2.8%。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557.6万亩,比上年增长0.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48.5万亩,下降0.2%;秋粮播种面积309.1万亩,增长0.3%。粮食总产25.7亿公斤,增长1.9%。其中,小麦总产11.5亿公斤,增长2.7%;玉米总产12.7亿公斤,增长1.3%。粮食单产461.0公斤/亩,增长1.8%。
畜牧生产总体稳定。年末生猪存栏97.8万头、家禽存栏3318.8万只、牛存栏10.8万头、羊存栏63.3万只;全年生猪出栏122.5万头、家禽出栏11628.6万只、牛出栏6.1万头、羊出栏96.3万只。从产量情况看,猪肉产量10.0万吨,牛肉产量1.4万吨,羊肉产量1.5万吨,禽肉产量19.6万吨,禽蛋产量14.1万吨,牛奶产量23.9万吨。
“绿满泰安”成效显著。全市完成造林作业面积9.2万亩,新建完善绿色廊道425.5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6.4万亩,完成森林抚育面积6.5万亩。新发展特色经济林2.6万亩,总面积173万亩,经济林果品总产量100万吨。新增苗木花卉8000亩,总面积44.1万亩。中药材面积发展到8.2万亩,其中泰山黄精种植面积1.5万亩。民营林场发展到102家,总经营面积1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5.8%。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36家。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处,省级标准化示范园29处、全省十佳旅游观光果园10处,“齐鲁放心果品”品牌23个,绿色、有机果品认证面积85万亩。
四、工业
工业生产平稳收官。全部工业增加值67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4%,其中,采矿业下降0.3%,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重点行业拉动有力。金属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82.3%、9.6%、10.8%、35.0%和22.1%,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0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水泥产量814.7万吨,比上年增长6.5%;化学农药产量1.8万吨,增长17.7%;电力电缆产量11.3万公里,增长17.3%;钢材产量497.9万吨,增长2.0%;液体乳产量35.1万吨,增长12.7%。
工业效益总体平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利润总额95.8亿元,下降9.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3%,提高0.6个百分点。
表2 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增长(%)
玻璃纤维纱 万吨 72.3 -5.5
改装汽车 辆 9318 -3.2
原 煤 万吨 1268.9 -9.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20.0 -0.8
化学肥料 万吨 89.7 -14.0
水泥 万吨 814.7 6.5
石膏板 万平方米 10377.6 -14.4
化学农药 吨 18039.4 17.7
电力电缆 万公里 11.3 17.3
工业锅炉 蒸吨 10402.2 -5.8
液体乳 万吨 35.1 12.7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61.3 151.8
原 盐 万吨 119.7 0.1
塑料制品 万吨 9.0 -34.5
钢 材 万吨 497.9 2.0
纱 万吨 8.7 -39.4
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9%,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2%,占全部投资的30.8%,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9.4%,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1.4%。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2:34:64。
房地产市场健康运行。房地产开发投资26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住宅投资216.5亿元,增长29.0%。商品房施工面积2683.4万平方米,增长11.8%,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176.0万平方米,增长14.6%。商品房销售面积461.3万平方米,增长12.2%,其中住宅销售434.1万平方米,增长11.5%;商业营业用房销售18.8万平方米,增长8.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01.5万平方米,增长27.8%。
建筑业持续壮大。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实现总产值1056亿元,增长6.2%。骨干企业培植成效显著,403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中一级资质企业43家,二级资质企业151家。兴润集团、军辉集团、益通安装、信邦集团产值超百亿元,进入全省建筑业30强企行列。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作用持续显现。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8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0.1%,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6%。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7.0亿元,其中32家过亿元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2亿元,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69%;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8.8%;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旅游持续复苏提振。年末共有旅行社179家、星级饭店29家、持证导游2384人、A级景区81家;泰山景区接待进山进景点游客278.6万人,比上年下降51.0%;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50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82.1亿元,分别恢复至上年水平的61.0%和53.9%。
邮政电信加快增长。邮政行业业务总量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快递业务量1.1亿件,增长33.0%;业务收入15.7亿元,增长18.3%,其中快递业务收入8.9亿元,增长31.2%。电信业务总量27.1亿元,增长2.1%;移动业务收入22.4亿元,增长1.5%。年末固定电话户数78.5万户,下降4.3%;移动电话585.0万户,与上年持平;宽带网用户159.3万户,增长6.3%。
交通运输成果丰硕。交通建设投资完成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6702.4公里,公路密度达到215.2公里/百平方公里。完成济泰高速、董梁高速等6个高速公路项目,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75公里,增加190.6公里。普通国省道优良路率达到95.1%。新改建农村公路667公里,完成大中修工程1047.2公里,改造危桥10座,建设农村客运站点148个;硬化农村道路6017公里。全市营业性运输车辆39776辆,运输船舶124艘。完成公路客运量1154万人,铁路客运量469.9万人,水路客运量3.4万人;完成公路货运量7167万吨,铁路货运量747.8万吨,水路货运量24.9万吨。
七、内外市场
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全年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6万户,比上年增长4.1%,其中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7万户,增长3.2%;新登记企业2.7万户,增长2.8%。年末市场主体发展到49.3万户,比上年增长13.4%,其中个体工商户35.6万户,增长11.7%;各类企业12.8万户,增长18.7%。
消费市场回补步伐加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2.4亿元,比上年下降3.0%,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回升14.2个、8.8个、3.7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四季度分别增长3.3%和7.2%。面对疫情冲击,消费市场表现出较强韧性,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看,金属材料类销售额增长22.4%,烟酒类销售额增长7.5%,汽车类销售额增长2.4%。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电商经济等新兴服务业逆势增长,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5.9%,限额以上单位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46.4%。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1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其中出口145.9亿元,增长10.4%;进口66.0亿元,增长75.5%。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49.9亿元,增长22.2%;农产品出口11.9亿元,增长5.7%。
利用外资增长迅速。全市外商投资批准项目80个,比上年增长60.0%;合同外资额27.6亿美元,增长243.5%;实际到账外资额6.8亿美元,增长48.7%。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165.1亿元,增长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4.8亿元,增长4.9%,其中各项民生支出339.2亿元,增长5.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
国内税收收入保持稳定。全市国内税收收入(不含海关代征两税、非税收入)289.9亿元,比上年增长0.5%。分税种看,国内增值税148亿元,下降1.8%;企业所得税47.4亿元,增长14.7%;个人所得税14.5亿元,增长29.2%。
信贷规模持续扩大。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5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个人存款3060.9亿元,增长14.9%,占全部存款的67.1%。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3136.3亿元,增长16.3%,其中,中长期贷款1922.4亿元,增长14.6%;短期贷款1009.2亿元,增长13.6%。金融存贷比调整为68.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风险防范化解成效突出。累计处置不良贷款82.9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为1.8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重点企业风险全部可控,化解21家重点骨干企业137亿多元的资金链紧张、互保风险和债券违约风险。
保险业健康发展。年末保险公司59家,实现保费收入142.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财险保费收入30.9亿元,增长5.5%;人身险保费收入112.0亿元,增长6.6%。保险赔付39.9亿元,增长10.8%,其中,财险赔付18.5亿元,增长15.5%;人身险赔付21.3亿元,增长7.0%。
九、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9所普通高校当年招生4.1万人,在校生13.6万人,专任教师6145人。1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8万人,专任教师2334人。211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0.7万人,专任教师26433人。504所小学在校学生30.8万人,专任教师20768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初中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57.2%。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拥有公共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美术馆9个;8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100%的村(社区)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4家,其中国家级1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33家,可移动文物6.5万件(套),共17万件。世界文化遗产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15处、省级77处、市级144处。博物馆44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5家,藏品44.9万件。现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489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各级开展文化惠民活动3.7万场次。
档案事业稳步发展。全市馆藏档案资料总量152万卷(件),馆藏资料128379册,照片档案、音像档案29344张(盘),提供查档服务13967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32972件次。
卫生健康质量提升。拥有卫生机构4564家,其中,医院108家,卫生院6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家,妇幼保健院7家。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34030张,卫生技术人员(不含村卫生室)4132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107人,注册护士18440人。全市9批77名医疗救援队员逆行出征、驰援湖北,105名医护人员支援青岛。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社会足球场地34块;新成立体育协会2个、俱乐部9个,市级单项协会发展到56个、俱乐部发展到119个,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9平方米,所有行政村实现健身器材全覆盖。参加省锦标赛取得72枚金牌;成立首个水上运动训练中心;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国际马拉松获评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全市销售体育彩票6.11亿元。
学校体育健康发展。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9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18所,全国青少年篮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7所,全国青少年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全国青少年冰雪体育传统特色学校5所。
十、城乡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年实施道路工程13项,总长度49.9公里。打通擂鼓石大街、灵山大街等多条“卡脖子路”,迎胜路南延工程竣工,市内首条高架路通车,城市路网体系日益完善。西部热源项目、徂汶净水厂、山口净水厂等建设工程顺利推进,完成城燃企业储气能力3160.35万立方米,公用事业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完成28个城中村改造,开工面积42.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8.5亿元。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4062套;完成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项目,涉及1302户、13.1万平方米;26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80部。新增城市清洁取暖面积336.2万平方米。
村镇建设提质增效。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创建工作全面启动。全年实现9.87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村危房改造904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6861户。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成效凸显。2020年,SO2、NO2、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14μg/m3、29μg/m3、82μg/m3、46μg/m3,空气优良天数242天。主要河湖大汶河、东平湖COD均值分别为15.6mg/L、15.6mg/L,氨氮均值分别为0.22mg/L、0.18mg/L,省控以上断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建成乡镇大气监测站78个,城市大气微站229个。新建60.6公里污水收集管网、3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0.5万吨。在污水处理厂下游建设6处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新增湿地面积659.9公顷。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建成16个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基本实现辖区危险废物境内处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率达到119.7%,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率达到62.2%。35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提前1年全部淘汰,一段式煤气发生炉全部淘汰。
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7个行业领域(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商贸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其他行业等)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20起,死亡13人。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047人。
减灾救灾有序推进。下拨各类自然灾害救灾资金47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30724人。灾害民生综合保险赔付2351户,赔付金额1052.4万元。
十二、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37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城镇居民38901元,增长3.2%;农村居民19682元,增长5.7%。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为1)由上年的2.02缩小至1.98,城乡收入比缩小0.04。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601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城镇居民22995元,增长2.2%;农村居民12393元,增长3.1%。恩格尔系数为25.6%,比上年下降0.4%。
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成效显著。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19元、537元,城市特困和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1007元、760元;建立特困人员照护标准与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相挂钩的自然增长机制,失能、半失能、全自理特困人员照护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560元、280元、165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770元、1410元、990元。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处,新增护理型床位1200张,培训养老护理员3300名。福利彩票销量4.7亿元,筹集公益金0.5亿元。
社会保障逐步健全。年末职工养老保险、居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47.1万人、276.5万人、66.1万人、89.5万人,分别收缴保险费66.7亿元、22.8亿元、1.9亿元、2.7亿元。发放养老、失业、工伤3项保险金145.4亿元,增长13.7%。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6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111.7万人,居民医疗保险424.2万人。收缴医疗保险费74.5亿元,增长3.6%;医疗保险基金支出67.3亿元,增长2.4%。
注: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人均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相关数据将通过《泰安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