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杨文洁
电视剧《潜伏》的主题曲《深海》中唱道:“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这是写给我党敌工战线工作者的颂歌。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鲁中军区敌工部部长的鲁宝琪就是敌工战线上的一位佼佼者。他屡屡深入“虎穴”搜集军情、争取敌人“中立”或“反正”,积极进行敌后宣传工作……他为革命“燃烧”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威震鲁中军区的孤胆英雄。
满腔热血 践行信仰
3月的泰城还透着一丝寒意,但在泰安革命烈士陵园内,一朵朵玉兰花迎风绽放。穿过广场,绕过革命烈士纪念碑,沿甬道台阶走向烈士陵园深处,放眼望去,园内松柏挺拔,庄严肃穆。在松柏枝条的掩映下,一方花岗岩墓碑矗立在台阶一侧,上面刻着“鲁中南军区敌工部部长中共党员鲁宝琪烈士之墓”。墓碑前两朵未枯萎的玉兰花,表明不久前这里曾有人来祭奠。
“烈士陵园一直以来都被很多家长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地点,每逢节假日,他们会带着孩子来这里走一走,与孩子们一起聆听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所以,烈士墓碑前经常会有一些鲜花,或者手工折花。”泰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动情地说,“这说明,虽然过去了那么久,但大家都没有忘记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们,红色文化基因正在泰山脚下代代相传。”
大手牵着小手,静静矗立在墓碑前,聆听战火纷飞的革命故事……在工作人员的描述下,这样生动的画面自然而清晰地在记者脑海中勾勒出来。那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幕穿越了80余载历史烟波上演的时空对话。
鲁宝琪,曾用名鲁波,1913年出生在泰安城关一个富裕的家庭。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学生时代的鲁宝琪就拥有了救国救民的责任感。17岁时,鲁宝琪考入山东省立高中。1931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7月,鲁宝琪受省委派遣,化名鲁自嘉,与王心一等到海阳县工作,建立了牟海县委,鲁宝琪任宣传委员。根据烈士陵园收藏的资料显示,当时,他的公开身份是瑞泉中学教员。在瑞泉中学期间,鲁宝琪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附近各村指导党的工作,检查督促发展党员、开展党的活动。各村党的负责人也常常到学校向他汇报工作,接受指示。通过他卓有成效的工作,附近的党组织发展迅速。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鲁宝琪按省委指示,组建中共泰安县临时县委并任书记。他参与组织了“泰安县各界抗敌后援会”“泰安县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泰安县抗日救亡剧团”及“泰安人民抗敌自卫团”,并任自卫团政治部主任。日军侵占泰安城后,鲁宝琪带领60余人参加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起义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鲁宝琪任一中队指导员。起义初始,部队吃住条件极差,人员思想不稳定,鲁宝琪以身作则,吃苦在前,努力做好中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起义部队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捍卫气节 痛斥敌军
泰安市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一份鲁宝琪详细的战斗经历材料。根据材料记载,1938年2月,山东省委派鲁宝琪回泰安组建泰安独立营。鲁宝琪回泰安后,发展武装近百人,于5月中旬建立了四支队泰安独立营,洒海秋任营长、鲁宝琪任教导员。1939年,鲁宝琪被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任科长。1942年,他被派到泰山一带敌占区,任八路军鲁中军区敌工部部长,负责搜集日、伪军情报和交通工作。鲁宝琪整顿了泰安地下情报交通站,搜集了大量情报,完成了对过路干部的接应护送等任务。
搜集情报、惩治汉奸,建立严密的情报组织系统,利用关系把我军抗日领导干部“送”入济南日军医院医病……作为一名优秀的政工干部,鲁宝琪的工作无疑是突出的。而他最被战友所津津乐道的还有另外一件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对俘虏——山东省伪电报局局长简本的反战教育。曾任泰北县委敌工部长、泰城工委委员,与鲁宝琪并肩作战的徐毅民在《泰城风云》这本书中就回忆了这段任务。其中,他说:“简本开始很不老实,我们即通过翻译耐心地向他开展反战教育。经过教育,他逐步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有了理解,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对于中国人民造成的罪恶有了认识,并有了反战的态度。有一天,伪泰安道尹的一封联络信通过层层关系转移到了我们手上,信中提到,请我们不要把他当作战俘对待,千万保证其生命安全,他们愿以枪支、弹药和医药等同我们交换。鲁宝琪当即亲自写信予以答复。信的末尾部分我印象深刻,是‘我八路军虽艰苦抗战,如果我们需要,可以在战场上从你们手中缴获。因此,我们对你们所谓的交换条件嗤之以鼻!’”对于鲁宝琪的回信,徐毅民在书中赞叹,信写得很有气魄,“嗤之以鼻”的措辞更是让徐毅民无比佩服。
“虽然鲁宝琪后期一直在泰安开展工作,但是为了不给家人带来危险,他多年不敢回家看望。有一次,自己精心化妆后匆匆推开家门,但也只是看了一眼亲人,一句话都没有说就不舍地离开了。”这些往事是烈士陵园工作人员早些年听鲁宝琪的女儿鲁兴君讲述的,每次谈到这里,他们都会被鲁宝琪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所打动。
对于鲁宝琪当时工作中所面临的危险和艰难,保存在烈士陵园办公室,拍摄于2014年9月30日——我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的鲁兴君采访资料也给予了印证。视频中,鲁兴君头发花白,彼时已是80岁高龄,回忆起父亲,老人眼睛里始终泛着泪光。她介绍,当时抗战形势比较严峻,父亲根本不能回家。为了让家人放心,他拍了一张照片托人捎回来,照片背后他还亲手写上了简短的几句话。这里面没有家长里短,没有儿女情长,只表达了鲁宝琪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仰。
身陷“虎穴” 壮烈牺牲
丰碑无言,誓言有声。
1943年10月的一天,鲁宝琪带通信员到泰安城东布置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伪军数百人于半夜包围了鲁宝琪的住处。拂晓时,敌人开始射击,密集的枪声惊醒了鲁宝琪等人,鲁宝琪猛然察觉到已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他不甘束手就擒,向敌人猛烈还击。但因寡不敌众,他的腹部、大腿和手臂多处中弹,最终不幸被俘。
被俘后,鲁中军区积极组织营救。鲁宝琪在狱中坚贞不屈,为严守党的秘密拒绝饮食和治疗,坚持斗争。因伤情急剧恶化,鲁宝琪于10月20日牺牲,时年30岁。其遗体被掩埋在城东岱道庵村附近鲁家老林,1963年8月,泰安县人民政府将鲁宝琪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泰安革命烈士陵园。
曾参与过营救鲁宝琪任务的王伯英回忆,鲁宝琪是在胸、腹部遭受数处贯通伤,已不能行动的情况下被俘的。鲁宝琪把保守党的秘密看得比保护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被俘前把笔记本记有绝密内容的部分撕下来吞食了,被敌人缴去的仅是不具泄密成分的残本。在王伯英看来,鲁宝琪嫉恶如仇,民族气节坚定,性格刚毅倔强,尤其不甘做眼前民族败类们的阶下囚。
2014年9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其中就有鲁宝琪烈士。
泰山岩岩传浩气,汶水汤汤播灵润。如今,在泰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墓区内,514座英雄墓梯次排列,纵横成行,自南向北望去,整个墓区如同雄壮威武的方阵,仿佛先烈们仍在严阵以待,守卫着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记者了解到,为了让群众来祭奠时可以了解每一位烈士的故事,泰安市革命烈士陵园利用智慧陵园系统把线下实体烈士陵园搬到了网上,实现了线上烈士褒扬、教育群众、弘扬红色文化一体化功能。“每年清明节、纪念日,总会有人自发排着整齐的队列在这里回忆、思念、崇敬、宣誓。有时还有很多懵懂的孩子也在队伍后面,他们看到大人们向烈士们鞠躬、致敬,也会跟着一起做,这种精神的传承总是让人动容。”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说。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泰安人民的抗战史是许许多多像鲁宝琪一样的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汗水和泪水写就的,他们的英雄事迹在泰山脚下广为传颂,他们的革命精神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代代传承。泰山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巍巍东岳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他们的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