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市发改委被省委、省政府 表彰为“攻坚克难奖”先进集体
于无声处听惊雷
市直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
以“四个最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无声处听惊雷
——寻访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旧址
■泰宁边区自治会旧址。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陈阳 摄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李松 张芮

凤仙山之阴,柴汶河之畔,三月的一场春雨给宁阳县东庄镇带来了些许暖意。流动不息的河水轻轻拍打着这片红色热土,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83年前,革命的火种在东庄镇东庄村跃起。从3批人马参加徂徕山起义,到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建立,这块我党领导的秘密抗日根据地,像一把匕首直插敌人后方。

“到敌人后方去!”在山东沦陷后,泰安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开始了创建抗日根据地的伟大而艰苦的斗争。南上庄会议、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泰西区抗日根据地、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抗击侵略者的重要堡垒层层垒起,在拯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留下鲜血和壮歌。

捐躯赴国难

3月11日,雨中的东庄村内,东庄镇中心幼儿园内有隐约的嬉笑声,幼儿园里孩子们正在活动。该幼儿园,正是泰宁边区人民自治委员会旧址所在地。

沿街南行,不远处“东庄红”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青砖绿瓦被雨水洗涤得鲜亮,83年前,这里被东庄人称为“北酒店”。“东庄人民先后组织了3批近200人上徂徕山参加武装起义,我们此时就站在先烈们出发的地方。”东庄镇文旅办副主任王梓涵向记者一行讲解道。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两杆枪,24名志士,毅然决然地投身到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中。“东庄英豪们参加武装起义是由朱蓂阶烈士带领的,早在1937年,他动员妻子卖掉部分土地,购买枪支送给游击队。在徂徕山找到党组织后,他毅然决定发动群众,组织队伍。”王梓涵说。据《东庄镇志》记载,1938年1月,朱蓂阶等人借出东庄村德森永酒店(南酒店)和源茂泉酒店(北酒店)的两支枪和200元后,于24日带领其他人连夜奔赴徂徕山起义地点法华寺,被中共山东省委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二中队。

1938年3月,80余人的队伍在北鄙村西大寨集结;6月,宁阳九区成功发动数十人的武装斗争。革命队伍进一步壮大。

当年41岁的陈善,是起义队伍中最年长的一位。“老人家曾回忆起当年的艰苦岁月:游击队员们汇集到大寺里,晚上无处睡觉,大家就把残破的佛像当作枕头,铺上干草,脚心向内围成一圈,将仅有的几床被子摊开共用,忍受着难耐的严寒。”王梓涵说,“徂徕山起义时条件的艰苦恶劣和起义者的坚韧不拔,是这场起义给我们留下的最难忘的印象。”今天,所有来东庄村参观的人都能看见,“南酒店”“北酒店”对街矗立,破损的建筑昭示着历史的命运——饱经沧桑,傲然卓立。 1938年5月21日,山东省委在南上庄召开会议,时任省委书记郭洪涛作了《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而奋斗》的报告。会后,郭洪涛亲自找朱蓂阶谈话,派他回东庄镇,利用自己在徂徕山的革命斗争经验开辟敌后根据地。参加徂徕山起义的革命队伍为日后泰宁边区自治委员会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先烈在日后的战斗中走向全国各地,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灰色”亦英豪

时间接近中午,雨还没有停。东庄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已经放学,记者得以进入园区,近距离接触泰宁边区自治会的史迹。

眼前一株古槐依傍着石碑。“自治会最初设立在宁阳县立第二小学内,就是这所幼儿园的前身,正处在泰安、宁阳两县的交界处。原来有3间旧房,现在仅存这棵古槐和‘望隆桑梓’纪念碑了。”王梓涵向记者介绍,“筹划建立自治会的众人对泰宁边区与日伪斗争的组织形势和策略等作了分析,最终决定建立一个‘外白内红’的抗日组织,平时在这里办公,以自卫团、伪政权的面目与敌人周旋,暗中则进行抗日的各项工作。”凭借这一层隐秘的身份,自治会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1938年6月28日,山东省委同意成立泰宁边区自治委员会,朱蓂阶初步完成了郭洪涛派给他的任务。自治会成立后,团结各界爱国人士,不断建立发展地方党组织,输送干部,反“扫荡”,保护中央交通线,募捐抗日经费,通过大量工作,将泰宁边区建成了秘密抗日根据地。

“朱蓂阶是我的五叔。”在“东庄红”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记者见到了朱蓂阶的侄子朱怀。“我小时候就听长辈们口口相传五叔的事迹,他上徂徕山参加起义之前是中学教师,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下山回到东庄后做了很多抗日的事,很受群众信赖,得到了很好的掩护。”朱怀说。“自治会那个时候跟敌人是斗智斗勇啊!每个人的武器都要准备两套,低劣的一套用来应付检查,精良的就用来执行抗日任务。老人们还说,自治会在附近的敌人据点安插上了我们的同志。”朱怀不停地用手比划着,那段历史在他的讲述中仿佛一幕幕浮现在我们眼前。

1938年夏天,日军在华丰煤矿建立了“维持会”,自治会做通朱蓂阶胞兄朱宗辅的工作,让思想倾向于共产党的他担任了“维持会”会长。朱宗辅在任职期间,不顾个人安危,出入日军据点,探察敌情,搜集情报提供给自治会,为党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开展敌后工作的同时,自治会不断地壮大自己的武装。1939年9月,泰宁边区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遍布,控辖着这片战略要地。国民党顽军牛希文部在泰西抗日力量的打击下逃到了泰宁边区,其部属300余人经常掠夺民财,破坏抗日行动。自治会派遣自己发展的武装力量“五中队”予以痛击,将其击溃后缴获大量军用物资,不仅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更进一步扩充了军备武装。

无声胜有声,在“灰色”面目的掩饰下,自治会暗中完成了大量党委托的任务。在党的领导下,泰宁边区的部分武装集中起来,接受训练,输送至主力部队;建立鲁中到冀鲁豫根据地的跨津浦铁路秘密交通线,护送了罗荣桓、徐向前等人从延安前往鲁中地区;建立秘密医院,接收前线伤病员;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使泰宁边区大部分士绅名流团结到党的周围和抗日的队列。

1940年10月,自治会工作暴露,按照上级指示迅速转移。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自治会在暗处行动,积极发展党的力量,为创建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革命薪火传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革命火种生生不息。时光退回到1939年,那年1月,中共泰山特委的成立,统一了泰安东部地区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更加有利于创建根据地的斗争。

“但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当时的形势下,顽固派秦启荣变本加厉,制造‘雪野事件’‘淄河事件’……”“东庄红”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的解说声回荡在耳畔,仿佛当时的事件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艰难的情况并没有阻挡先烈们前进的脚步,面对顽固派分子,山东纵队调集主力,有力毙伤顽军400余人,俘获200余人。此后,在不断摸索与前进中,相继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选举成立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一步步的探索与努力,泰山区抗日根据地得以初步形成。”讲解员继续说。

1939年9月开始,泰山区的根据地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泰山特委改为泰山地委,进一步扩大武装,发动群众。9月至年底,日军对泰山区进行了两次“扫荡”,我方战士与敌军激战,保卫了抗日政权。革命之火迅速燎原,随着全区政权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940年3月,泰山区行政专员公署成立,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正式建成。

“泰山区抗日根据地是鲁中区的北大门,决定了泰西、泰山两区对坚持山东抗战的特殊作用和贡献,也决定了两个地区抗日斗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解说声中,我们的思绪逐渐被拉回现实。时至今日,站在“东庄红”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陈列在眼前的一个个革命老物件似乎在诉说着80多年前那个浴血奋斗的战争年代,文化馆中的一砖一瓦,也都被赋予了特殊的红色意义,触摸着一处处革命遗迹,波澜壮阔的历史,历历在目,渐渐清晰。

现如今,“东庄红”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的重要平台,古老的物件每日与参观者进行着时空交流。每年清明节,朱蓂阶烈士陵园都会成为学生、镇机关干部和周围群众自发前来瞻仰的地方。

回望征程,传承的是精神;铭记峥嵘,寄予的是希望。采访结束时,天空逐渐放晴,正如呈现在眼前的这段泰山区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经过岁月的洗礼,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新一代的东庄人也正在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