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董文一
巍峨的泰山脚下,庄严肃穆的泰安烈士陵园里,12座由泰山花岗石砌成的陵墓静静矗立在墓群北面,其中为首的墓安葬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司令员洪涛烈士。每逢清明时节,众多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到陵园扫墓时,总会在他的墓前肃立、默哀,一次次、一遍遍地聆听着他的革命事迹。
“我的老家在徂徕山下,从我记事时候起,就经常听老人讲徂徕山武装起义和洪涛烈士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感动、激励着我。”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馆长丁兆村为记者讲述了洪涛的事迹。洪涛,原名洪裕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之一,是泰安人民爱戴的司令员。
身经百战的红军指挥员
1912年4月,洪涛出生在江西省横峰县青板桥乡排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哥哥给地主种田、扛长工,生活极其困苦。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洪涛不到10岁就上山砍柴、下地干活,14岁就给地主放牛。饱受饥寒和被地主残酷压榨的经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反抗旧社会和追求革命的种子。
1928年,16岁的洪涛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戈横农民暴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他随部队到了中央苏区,担任红七军十九师五十六团团长,率队参加了第五次反“围剿”。之后,在长征途中,洪涛担任掩护任务,打了许多恶仗、险仗,屡立战功。每次战斗,他都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先后三次负伤。最后一次负伤,子弹穿进肺部,弹头无法取出。
1936年,洪涛再一次被选派到延安“抗大”高干科学习,这时的洪涛虽然只有24岁,但经过战斗的洗礼和万里长征的锻炼,已经成长为党和红军出色的领导干部。
人民爱戴的司令员
在泰安高新区良庄镇党员教育基地,有很多关于徂徕山起义的史料。良庄镇党史办主任刘灿华边浏览史料边为记者讲述那段烽火年代中的红色记忆。1937年“七七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广泛发动群众,分区组织武装起义。为此,山东省委向北方局和中央请求派一批军事干部来领导抗日武装起义。1937年10月,洪涛等一批红军干部被从延安派到山东。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召开誓师大会,省委书记黎玉宣布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任政委,赵杰任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誓师大会后,新泰、莱芜两地发动的武装先后赶到徂徕山,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300余人,司令部把起义队伍编为4个中队。
四支队成立后,如何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如何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人民军队,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洪涛作为司令员,安排红军干部和在旧军队里当过兵的同志当教练,在徂徕山磨山峪村的山坳里进行军事训练。洪涛亲自给部队作报告,讲红军传统,教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他经常拖着带伤的身子,教大家站岗、放哨、投弹、刺杀、打游击。军队没有司号员,洪涛不顾肺伤在身,手把手地培训新号兵。由于过度劳累,洪涛的肺病复发,咳嗽不止,医生从敌占区济南给他弄来一点药品,他也舍不得用,转让给其他有病的同志。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8年1月26日,四支队在新泰与宁阳两地交界处的寺岭村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迎头痛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2月18日,又在新泰境内的四槐树村附近公路上,伏击日军运输车队,炸死炸伤敌人40余人,其中有日军大佐1人,取得了振奋人心的胜利。
1938年2月,起义部队兵分南北两路开展活动,北路一大队由一、三、四中队组成,由洪涛任司令员、林浩任政委,北上莱芜,向淄川、博山一带发展,与博山矿区及胶济铁路以北的抗日武装联系。其余的编为二大队,向费县、蒙阴等地发展。抗战热情迅速燃烧,一大队与二大队迅速发展壮大,并于4月28日在莱芜会师,四支队也改名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下辖三个团,由洪涛任师长,林浩任政委、赵杰任副师长。之后,洪涛又率队返回徂徕山一带。
英魂永驻徂徕山
在反顽斗争开始后,洪涛肺伤发作,行走困难。同志们备好了担架,他执意不坐,坚持骑马或步行。行军中,他经常咳嗽,大口喘气,嘴唇发青,苍白的脸上流下大颗的汗珠。反顽战斗打响后,极度虚弱的洪涛躺卧在担架上,了解前线战况,察看地图,通宵指挥战斗。
反顽战斗胜利了,但洪涛身上的枪伤和肺伤急剧恶化,生命垂危。1938年5月23日,洪涛被担架抬到崅峪镇(角峪镇)的劝礼村刘家药铺。大夫检查后发现他胸部、腰部有三处枪伤,因为他连续作战,操劳过度,极度疲惫,再加上营养不良引起肺病复发。虽然大夫尽了最大的努力,依然没能挽留住洪涛的生命。
汶水呜咽去,泰山恸忠魂。1938年5月25日凌晨,洪涛司令员壮烈牺牲了。临终前,他对来看望他的部队负责同志说:“对莱芜战斗的经验要很好地总结,这是拿血换来的。用它教育部队,这是很好的步兵操典。”他嘱咐守候在跟前的副司令员赵杰:“我不行了,重担放在你们肩上,一师是支好部队,要爱惜,大有前途。”
洪涛牺牲后,省委、四支队和劝礼村群众为他举行了安葬仪式和追悼大会。1955年,泰安专署和泰安县政府将洪涛烈士遗骨迁葬泰安烈士陵园,这里北靠五岳独尊的泰山,南可眺望雄伟的徂徕山峰,并可俯视人民安居乐业的泰安城,昭示着洪涛烈士的功绩与泰山并重,英魂与徂徕山共存。(市委党史研究院提供资料)
■良庄镇党史办主任刘灿华(左)向记者讲述洪涛的事迹。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隋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