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化锋
编者按: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振宁阳干事创业发展的精气神,提升宁阳在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县委宣传部牵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榜样——奋进的力量”典型选树宣传活动。本报即日起,推出《榜样——奋进的力量》系列报道,通过宣传报道榜样的先进事迹,展示宁阳人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榜样、学习楷模、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痴迷教育 甘做敬业标兵
王厚龙常说,要想在本职工作中做出点名堂,必须“迷上、靠上、拼上”。他早在1990年就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总结出了“巧妙疑问,启发思维;适时点拔,深化思维;举一反三,升华思维;笑谈真理,内化觉悟”的教育教学方法,变“机构灌输”为“启发诱导”,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他还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为宗旨,以师生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内化学生的素质为落脚点,提出了“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先学后教,内化素质”的教学思想,“探究释疑”教学方法在全校以课堂达标的形式强力推广,在市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王厚龙研教结合,主编、参编教材及教学用书30余种,在全国级省级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并有多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被多家报刊聘为特约撰稿人,是山东省1999年1月出版的初三《思想政治》教材的编著者之一。其论文集《政治教学论扎》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是公认的学者型教师。2019年建国70周年期间,王厚龙被评为建国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省、市、县多家媒体报道过他教书育人的事迹。
执着追求 甘做育人楷模
王厚龙对事业的追求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他平时满脑子想的都是教育教研,其他的事很少能挤进他的脑海。他不论出差还是生病住院,走到哪里就把教科书、资料带到哪里,他十次生病住院,都是把病房当办公室,只要头脑清醒就看书学习,编写教案,撰写论文。别人劝他休息,他总是说:“我已迷上了这一行,多干点,心里踏实。”具有全天候投入的忘我工作精神。
他笑对病魔,具有顽强拼搏的献身精神。他自幼体弱,再加上参加工作后自我加压的超负荷运转,在1972—2000年的28年间,曾10次因病住院,两次手术,胃切掉了三分之二,但他每次都是以豁达乐观的态度笑对病魔。他说:“疾病是弹簧,你强它就软,你软它就强。”2000年4月16日,肋骨骨折后70天,他就拄着拐棍出现在高三讲台上。
王厚龙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但一直愧对母亲、妻子和儿女。1987年7月母亲生病在医院住院一个多月,王厚龙总是让家在农村的弟弟陪伴,自己坚持在校上课。7月7日上午,弟弟突然慌张地跑来告诉他,母亲病危了,要他快去。可这时,他正在为高三学生进行高考前的辅导,是去医院看望母亲,还是留在讲台上辅导学生,这是摆在他面前的难题。在医院和讲台之间,他毅然选择了讲台。后来母亲去世后,他匆匆办完丧事,又返回学校上课。1989年寒假,妻子因患椎间盘突出,需到新泰泉沟医院住院治疗,多么需人陪伴啊,但他想到假期里高三学生还要补课,便说服妻子一人留在医院,自己又返校上课。1995年冬,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女儿因患股骨头坏死症需要到北京住院治疗,他从孩子那渴求的目光里知道,孩子多么需要他的陪伴,但高三的学生更需要老师上课,他含着眼泪送女儿独自踏上了赴京的列车。
王厚龙用无言的坚守,诠释了一名普通党员的光辉形象,他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学特级教师、山东省十佳师德标兵、山东省劳动模范、泰安市专业技术拨尖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在2000年“五·一”节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他是惟一拄着拐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的劳模,他还忍着剧烈的疼痛和劳模们一起登上了万里长城,显示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
改革探索 甘做教坛先锋
退休前,王厚龙一直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他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晚上十一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从学校到家,这条单调平常的路,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教师。在他的工作日程上,是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的。他每天早起晚睡,日程表也比别人多出三、四个小时。师生夸赞他比“拼命三郎”还拼命。多年的辛勤耕耘,王厚龙已是桃李满天下,培养大学生两千多人,培养出省市文理科状元4人,所教学科成绩一直在泰安市省市重点中学中名列前茅,他所撰写的《让差生也抬起头来走路》等文章,除在国家级报刊发表外,还收入《素质教育探索》一书。
晨曦中,课堂里,总能看到满头白发的王厚龙在聚精会神的听课。灯光下,办公室里,他还在倾心与年轻教师交谈,帮助年轻教师修改教案。
退休后,王厚龙心系学校,一直担任学校学术委成员,一直关注着学校的教育科研和年轻教师培养工作,为学校的发展无私奉献着,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探究释疑”模式达标过关活动,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全体教师三种课型的达标过关,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宁阳一中教师在各种大赛中获奖人数明显增加。
如今,王厚龙已年逾七旬,他依然坚持一天三次到办公室办公,天天如此,年年如此,指导老师们教育科研,为老师们排忧解难,做一枚学校发展的“定海神针”。
校稿人:李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