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师范附属学校 付荣伟
近几年,小学生的数学技能看似提升很快。比如,计算、解决问题等能力。也就是“题做得好”。不过,题做得真好吗?
小学毕业前,我问学生1加1等于几并请班里公认的“学霸”回答,他说:“1+1=2。”我追问:“1+1为什么等于2?”他说:“就等于2啊!”有同学说,老师肯定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
我提示,从算式的结果“2”入手思考。“学霸”说:“2表示2个1,1个1加上1个1,也是2个1,所以,1+1=2。”这样的解释已经非常不错了。只是,找到问题关键点的人,依旧是“师”,而不是“生”。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是不是在回答钱学森先生发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
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行为难辞其咎。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方面:
第一,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人类的问题意识在幼儿时期达到一个高峰,到了小学阶段,有学生会表现出什么都懂。这时,老师可以通过“保护提出问题学生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行为,让学生知道老师希望跟同学们深入交流学习。
第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之后,有些同学提问的问题可能跟学科内容不相干。这时,需要老师作出判断,哪些问题需要作出回答,哪些问题需要回避。这些都需要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的前提下进行。有发现问题的意识,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走上正确的学习轨迹并不难。
第三,加强学生的基础技能。尤其要加强口算、估算能力。有了良好的数学技能基础,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训练,进而发展“四能”(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信随着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深度思考学习行为的增加,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可以得到真正的提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样触类旁通的学习行为、创新行为,可以成为教学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