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元宵节就有吃元宵、观花灯、猜灯谜、划采莲船、踩高跷、扭秧歌等许多传统民间习俗。为了留住元宵佳节喜庆热闹的场面和祥和幸福的意境,古代的一些文人骚客纷纷以诗抒怀、以词寄情,将元宵佳节的万千美好浓缩于一首首诗词之中。
正月里来是新春,十五花灯闹乾坤。又是一年元宵节,每逢佳节到来之际,各地都有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逛花市等传统习俗。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代代传承和沿袭着这些传统习俗,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元宵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传统习俗,依然能够品味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品味团圆喜庆文化。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元宵赏月,后来节日名称逐渐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也就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从表面上看,元宵节和吃元宵似乎只是一种巧合。其实不然,只要仔细品味,就能明显感知到其中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表达了人们节日丰富的内心情感,蕴含着人们期盼团圆喜庆的传统文化。
品味孝老爱亲文化。从古至今,元宵节有与家人团圆赏月、扶老携幼赏花灯、探望老人等习俗。仔细品味这些习俗,其不仅仅是为了喜迎元宵、吃喝玩乐,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秀传统美德。通过元宵节,人们所想到的不只是单纯的过节,更重要的是从节日中学会感恩、学会孝敬。特别是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通过元宵节更能够让他们了解节日文化、传承节日文化,身体力行地践行传统文化。
品味诗词歌赋文化。“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元宵节不仅有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更是古代文人骚客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大好时机,至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元宵诗词歌赋。通过元宵佳节,人们不仅能够享受到与家人团圆、阖家欢乐的喜庆氛围,更能够欣赏到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程度。
正月十五闹元宵。我们在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与家人一起迎接春天到来的同时,更要从元宵节习俗中品味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传承好节日传统文化,赋予节日新的时代内涵。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观灯乐行》,描绘了元宵之夜帝王之都花灯如山、车水马龙的热闹盛况,让人仿佛回到了盛世唐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生查子·元夕》,将元宵之夜古代未婚男女两情相悦、与意中之人约会的浪漫场景描写得惟妙惟肖,着实令人沉醉……在诗人的笔下,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元宵节对爱人和亲人的思念等情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反复吟读这些已经跨越千年的诗词歌赋,仿佛将人们重新带回到诗人吟诗作赋的意境之中,更让人感受到了古人过元宵节时的文化韵味。
热闹祥和的文化烘托节日喜庆氛围。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和友善的民族,历来提倡厚德载物、和谐共处。和平友善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上,也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然,人们也绝不会错过元宵佳节这个机会,热闹祥和的文化无一不体现在诗人的诗词歌赋当中。“元宵争看采莲船”“东风夜放花千树”“百枝火树千金屧”等描写元宵之夜美景的名作佳句举不胜举,烘托出了中华民族喜庆祥和、国泰民安的节日文化氛围。
幸福团圆的文化丰富节日精神内涵。与中秋、春节等许多的传统节日一样,元宵佳节中同样寄托了古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承载着人们期盼团圆,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为了表达和抒发这种精神情感,古人以元宵节为载体,在诗词歌赋中运用了不少诸如“煮汤圆”“长相思”“团圆月”“开口笑”等词语,将古人渴望爱情、向往幸福、期盼团圆的精神情感浓缩于三言两句之间,读来朗朗上口、别有一番意境。
回到现实社会当中,尽管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过元宵节的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化,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仍是节日亘古不变的话题。当不少人还在感叹传统节日“节味儿”变淡了的同时,不妨静下心来仔细品读一些古人的诗词歌赋,好好体会一下古人过元宵节的意境。或许,你会从这些佳作名句中有所感悟,因此而过一个不一样的元宵佳节。
从元宵节习俗中品味传统文化
“诗意元宵”凸显传统文化韵味
踩高跷的历史由来及各地特色
元宵佳节有很多从古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踩高跷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元宵节为什么要踩高跷呢?踩高跷是怎么来的呢?本篇文章就为大家介绍元宵节踩高跷的由来以及全国各地踩高跷的不同特色。
高跷很早就已走进中国百姓的生活,元宵节的踩高跷更是发展成了庆祝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表演活动。
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在汉魏六朝,高跷称为“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以来称为“高跷”,用1至3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
据古籍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是古代人为生存需要去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艺术源于生活,在古代更是如此。踩高跷原本是人类与自然条件斗争下的产物。高跷起源于劳动一说,可依据晋人郭璞的一条注释,“长臂国人在赤水之东,身体像常人,但臂长三丈。”由此可联想到,脚长是绑扎着木跷,手长是手中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这条注释所描绘的情景类似现今居住在广西防城“京族三岛”的京族渔民的捕猎场景,他们平时捕鱼的形象是踩着木跷在浅海中撒网。
此外,据20世纪30年代《艺风》杂志记载,“武昌的筷子街和箍笼街,因地位低常被水淹,每当水淹时,那里的住民差不多都踩着高跷来往。这也是高跷源于劳动生活的记载。
踩高跷和高跷会在元宵节是最吸引老少男女的庆祝活动。
每到农历正月,一队队高跷会,在腰鼓、小铴锣、大小钗的打击乐中穿街而过。一支高跷表演队伍的人数一般是十几人。高跷表演者多是传统古代文化中家喻户晓的人物或戏装打扮。
踩高跷的队伍一出现,就会吸引大批男女老少观看,尤其是在春节期间的正月十五,人们会主动到往年的高跷会和踩高跷的表演地点观看,诙谐有趣、粗犷喜人、声情并茂的踩高跷表演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的喜爱。
高跷会一般是由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告知人们正月庆祝活动的高潮即将到来。尤其是在元宵节这天,沿途有的企业会放一些红包。接到红包后,高跷队会在此表演一段时间,进行答谢。
高跷的队列在街头行进,一般采用一字长蛇阵的单列,在繁华拥挤地段采用双人并列队形。步子变换为走八字。在表演时有小旋风、花膀子、鹞子翻身、大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现在一些农村在冬闲时,仍有组织排练高跷的。在北京城一些游园会、庙会中时可见到。
南北方踩高跷的角色和表演形式具有差异性。
高跷表演者通常都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进行跳跃和舞剑的表演。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3种,最高者一丈多。表演的人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化装成各种人物,一人或多人来往逗舞,由唢呐伴奏,表演有趣的动作或故事。
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我国各地踩高跷的形式丰富多彩,表演百花齐放,并且都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是从北魏开始。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山西省境内,高跷表演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拘一格。高跷的表演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的闹“红火”活动中,高跷是整个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形式。高跷表演机动性大,行动比较自如,可以在大场中表演,也可走街串巷。
山东高跷常叠起三层,扮演戏曲人物,上层人踩在下层人的肩上,能照常行进。
京津一带的高跷,演员常表演单脚跳、劈叉、过障碍等高难动作,有的能用单脚表演从四张高桌上一跃而下等绝技。其中,北京的称为“高跷会”,黄河流域称“扎高脚”,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主要表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则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
东北地区盛行高跷,并以“辽南高跷”最负盛名,其形式完整,表演规范,开始时先要“搭象”唱秧歌,寓意“太平有象”,既而跑大场变换队形图案,然后分组表演双人对舞、“扑蝴蝶”、“渔翁钓鱼”以及扮演民间小戏等。
少数民族的高跷,演员均着本民族的服饰,表演别具一格。例如:布依族既有双跷,又有单跷,两手都持跷端,制作方便,其独木跷尤为儿童所喜爱;白族的高跷耍马,演员也是踩着木跷,身着马形道具表演;维吾尔族的双人高跷,则把民间对舞融入其中,令人耳目一新。
(日报综合)
我
们
的
节
日
元
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