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东之告诉记者,泰山创新谷将进一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打破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壁垒、机制障碍等,突出“服”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的有效融合,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技术产生——孵化——加速——中试——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促进技术创新集群式突破,全力推进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协同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切实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来泰安创新创业,搭建起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创新创业的综合性平台,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是企业发展的源头活水,一个效益好的企业必须有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高、边际贡献高的三高产品。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整合优势科技创新资源,通过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东华大学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创了行业跨界融合协同创新先例。在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智能染整装备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研发平台的基础上,2020年6月,与东华大学双牵头创建的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获国家工信部批复组建,成为我国批复建设的第17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山东省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填补了省内空白。
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面对国内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公司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积极抓住国家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发挥公司创新资源优势和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将重点项目作为支撑引领,做强做大集团经济;立足智能化、绿色化,做强产业链经济;发挥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先进和行业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大管理创新,重点培育运营团队,发挥运营团队的管理和技术优势,整合行业社会资源,实现企业轻资产运营。
“2021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市科技系统将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中心,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创新载体高端攀登、科技人才智汇泰安三大工程,不断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庆云说。
在谈到如何实施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工程、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市科技局高新科科长许凯告诉记者,下一步将加大力度培强“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基础,与北京创享智库公司合作实施“企业门诊”项目,支持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自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宣讲培训,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加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投入、专利储备等情况检测服务。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财政补助政策,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应报尽报、应升尽升”。
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城市实力的第一优势。
2020年,我市各级人才工作部门牢牢抓住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扎实做好人才引育、平台创建、校地合作、人才服务、环境再造等重点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围绕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高科技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产业兴市强市,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举办了第二届“才入泰安·势如泰山”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设立7个海外人才项目征集站,征集海内外参赛项目1035个(其中海外项目657个),评出获奖人选56人,落地优质创业项目35个。强化省级以上高端产业领军人才引进培育,自主培养入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选18人,入选总量再创新高。
我市围绕打造全市高层次人才集聚的“高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宝地”、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的“圣地”,聚力打造“泰山智慧谷”,并将其作为市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以市委、市政府两办“1号文件”部署实施,成功争创首批“山东省省级创业创新示范综合体”。
2021年,我市人才工作将着眼于提质增量、扩规增效,聚力打造“一谷、一城、一中心”,大力集聚高端人才、高位平台、高新技术、高创项目,形成“中领、谷汇、城聚”生动局面,为泰安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发挥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引领作用,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强引擎”。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围绕强化对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12个重点实验室、4大中试验证平台的人才支撑,依托4支院士团队,大力引进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及技术专家、青年技术人才。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方面,加快推动工业压电喷墨头等项目研发和转化。在助推产业发展方面,举办“中国印染产业创新峰会”等高端学术会议,为行业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技术与装备人才培训等服务,支撑泰安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壮大。
发挥“泰山智慧谷”汇聚功能,着力打造产才融合综合体。据了解,我市聚焦“十强”产业发展,依托“泰山智慧谷”,已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重点人才30余人,引进落地科技创新型企业36家。下一步,我市将统筹整合资源,推进落实地方财政奖补、创投基金保障、“金十条”扶持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凝聚部门合力推进“泰山智慧谷”建设。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园区功能布局,遴选落地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同时,推进智创、智汇、智享、智融、智联、智聘“六智”平台建设,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组织举办高洽会、项目对接、项目路演等活动。
发挥“大学城”聚集效应,着力打造英才汇聚“隆起带”。围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强化青年人才吸引集聚,全力支持“大学城”规划建设,协调推动泰山科技学院三期工程、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建设等工作。同时,聚焦高端高质,不断加大名校名企、大院大所、大装置大平台引进力度,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学城。
拓展“科创中国”试点领域
全方位对接高层次创新资源
推动“科创中国”建设,我市成为其中关键一“子”。
2020年5月30日,“科创中国”正式启动,一场着眼于地市级区域发展,特别是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科技经济融合,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行动就此展开。同年6月,我市成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之一,这为我市创新发展增添了一块含金量高、影响力大的金字招牌。目前,我市通过试点城市建设,与中国公路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等49家全国学会建立联系,成立路用材料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共同体、智慧水务研究院、有色金属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等实体化服务平台34个,创新资源服务企业715家,蹚出了一条借助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创新资源服务地方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科协为我市指定了对口科技服务团,然而,随着创新需求不断增加,我市没有被动等待技术支援,而是突破对口限制,主动对接全国学会专家,摸准企业需求开展“一对一”精准对接。
“我们地方科协起着桥梁作用,充分利用中国科协的资源,把专家邀请到企业调研座谈,可以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和开阔企业的眼界,把握科技前沿。”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张秀峰告诉记者。
2019年,山东康平纳集团有限公司智能染色项目落户新泰市,然而这个总投资31.5亿元的项目却面临一个难关——工业用水水质硬度超标6倍多。在新泰市科协的协助下,山东省硅酸盐学会、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专家团队现场调研,通过“科创中国”平台联系到中国化工学会水处理专委主任委员滕厚开博士,很快,滕厚开博士便带领团队多次到项目现场调研论证,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案,用水问题解决后,企业可实现年产值70亿元。
只有抢抓发展机遇,才能为“十四五”发展开好局。下一步,为进一步做好“科创中国”泰安试点城市工作,切实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服务,我市将争取中国科协支持,建设“科创中国”平台泰安分中心,与中国科协成果转化中心泰安分中心资源有机融合,更好地服务我市创新发展,成为我市更高质量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坚持“全产业对接、全链条服务、全程跟进、全面提升”的工作理念,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按照省委办公厅印发的《科技创新专题座谈会会议纪要》和《责任分工》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单位做法,出台相关政策,对全国学会在泰安开展的高层次学术活动及落地的服务平台给予一定支持,切实增强聚集全国学会等创新资源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进一步加强部门横向联合和县市区上下联动,不断拓展“科创中国”泰安试点领域,精准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全方位对接高层次创新资源,推进中国科协创新资源在规模以上企业应用全覆盖,全国学会资源与泰安全域合作全覆盖。
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踏上科技创新新征程,我市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积极培育科创名地,筑牢新时代现代化强市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