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丙寅
百舸争流千帆竞,敢立潮头破浪行。
翻开历史画卷,时光给“十三五”时期的泰安科技创新勾勒出鲜明的色彩。“科技创新型50强”企业培育工程初见成效,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功创建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是国内印染领域唯一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2个“科创中国”试点市之一;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2017年的全省第10位跃居2019年的全省第6位……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锚定“科创名地”目标,我市奋楫扬帆再出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当科技创新先锋,将进一步巩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奋力把泰安建设成创新型城市,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深入推进科教产融合
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转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市拥有15所高等院校和21家科研机构,高校在校生20多万人,小麦、林果、经管、土壤修复、矿山、地下资源开采等专业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
小麦赤霉病,是世界范围内极具毁灭性且防治困难的真菌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2020年4月,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孔令让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持续研究,首次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Fhb7,并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制,为攻克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发表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目前,已有多家单位利用抗赤霉病的种质材料进行小麦抗赤霉病遗传改良,并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广泛试验,调查发现,在多种遗传背景下,Fhb7基因能显著提高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时对产量无负面影响。
作为长期扎根一线的遗传育种人,孔令让对团队所取得的这一科研成果感到很欣慰:“只有紧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才能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
科技强则农业强,科技兴则农业兴。近年来,我市着眼于农业发展现状,积极整合全社会科技资源,聚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果科所、泰安市林科院、泰安市农科院等驻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以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出发点,通过实施农业良种、科技特派员和农村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三大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创建和“62116”科技精准扶贫“两大行动”,有力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市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力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市科技局将坚持突出创新引领,强化创新人才支撑,切实发挥平台载体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还将进一步发挥驻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建立新型的园区共建、产业共建合作模式,提高科技人才投身本地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结合农业产业需求实际,进一步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拓宽科技特派员选派渠道,不断壮大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预计2025年全市注册科技特派员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实现产业链条全覆盖。
“我们还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基层创新创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广大农村农民身边形成可复制示范样板,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各类涉农组织作用,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水平。”市科技局有关同志表示。
大力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
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十四五”时期,我市高度重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等举措。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同时,企业也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建设,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市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围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聚焦新优势、培育新产业、释放新动能,通过打破制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壁垒、机制障碍等,吸引高端人才来泰安创新创业,打造了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泰山创新谷,提供从创意到落地的一站式服务,构筑起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泰山创新谷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平台和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十大重点项目,紧紧抓住了“精准服务”这一生命线,提出了“做好店小二、当好服务员”的工作宗旨,围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初见成效,打造了区域创新创业新引擎,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引领作用。
■康平纳“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资料图)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陈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