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过大年,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符号。春节文化如同一条纽带,它不仅把每一个家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也把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联系在一起,更把遍布全球的无数华人联系在一起。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纵然生活在变,环境在变,观念思维也在变,但节日的仪式感没有变,萦绕在心中的真情没有变,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也没有变。
在年味中,感受春节文化的魅力
天真的孩童翘首以盼,忙碌的游子归心似箭,许久不见的亲朋喜气洋洋……春节是什么?不同的人对此有着不一样的理解。或许是冬日街头绵延不绝的大红灯笼,可能是贴满了万家门楣的吉祥对联,抑或是阖家欢乐的团圆饭桌。但毫无疑问,都少不了地地道道的年味儿。
年味儿是热闹非凡的烟火味儿,也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儿。对初来乍到的外国朋友来说,想在新春佳节迅速融入可并不容易。如果说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还能学得有模有样,那么祭祖、赶庙、守岁的习俗就着实有些难以把握了。更不用说,大红的春联有街门对、屋门对之分,精巧的窗花也有角花和团花之别。可以说,春节集祈年、庆贺、娱乐于一身。没有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是很难体会“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种感觉的。好在,文化的力量没有边界,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正乐在其中。
走得再远,也要在春节与家人团圆;平日再忙,也要在春节与亲友联络;逢人脱口而出的“过年好”,是问候更是祝愿。从虔敬天地到善待万物,从感恩生活到辞旧迎新,过年是有关时间的仪式感,也是和文化密不可分的精神依归。福气、富贵、长寿、平安、好运、兴旺……说说欢欢喜喜的吉祥话,瞅瞅红红火火的民俗画,道尽了日常生活的情感、期望和生机,写满了中华文化的浓缩、淬炼和积淀。
过年是岁月更替,年味儿自然也会常过常新。曾经,它藏在妈妈忙前忙后做的那顿年夜饭中,藏在晚辈孝敬长辈的那杯酒中,也藏在家家户户都贴上的喜庆对联中。如今,它藏在社交软件的红包里,藏在舒心的休闲活动里,也藏在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要寒暄说过年好的祝福里。在不少人的眼里,春节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做减法,不免心生忧虑,传统文化的情感会不会失去载体?这年味儿还是不是那个味儿?
其实不必担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过年的盛情不减,过年的文化犹在,过年的味道只会历久弥香。生活富足了,以饱餐为目的的一顿饭很难再激起热情,但以饱满为契机的年夜饭常常一桌难求;交通便利了,流动的中国不再山水迢迢,但不少人还有着山高水远的牵挂。当墙上倒挂的“福”字扫进“集五福”的镜头,当移动支付的红包装满“试试手气”的惊喜,当春晚与贺岁档影片同时闪亮荧屏,这些弥漫在春节里的欢声笑语,满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祈福的依托、美好的心愿。
在民俗中获得快乐,在传承中缓解压力
一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忙得不可开交,如大扫除、打糍粑、打豆腐、炸丸子、做肉糕、贴对联……几乎每一项内容都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许多时候还需要邻里合作才能完成。这也告诉我们,所谓年味,本质上是一种返璞归真与重回传统的体验。
中国节日主要源于岁时气节,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以追求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所以,中国节日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形式上突出饮食的意义,并偏重于节日的仪式感。这一切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核心,那就是通过节日仪式传达对传统孝道的尊重,也即“百善孝为先”。
孝道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占据着无法撼动的地位,这其实是中国节日伦理本位的折射,最大功用还是在于道德教化。事实上,这一道德教化经常表现为历史各朝代上层社会的示范。总体看来,中国节日形式上偏重于家族或家庭内部,但结果则是向外的,因为孝道的遵守需要通过向外的具体言行才能得以彰显。
西方节日以追求生命的健康快乐为目的,形式上更多表现人们的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人们将热烈的情绪发泄,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用句通俗点的话说,“洋节”本质上就是为自己“找乐子”。对比中国节日,西方节日形式上更偏重于户外体验,更大程度上偏重于自我情感的释放。
无论中外民俗,均具有强大的内在道德力量,可以促使人们自发扬美抑丑。民俗通过对大众审美的规范约束,形成了美与丑的观念,并通过大力推崇向善之举,让大众从中收获快乐。民俗的存在,如同给人们紧张的生活装上一道“减压阀”。
回望历史漫漫长河,大浪淘沙,历史上的许多民俗早就不见踪迹,比如古代服饰、发型,包括出行工具等。随着世界不断变“平”,各种文化必然在交融中发酵,或吸收改造,或因竞争失败走向消失。当然,这并不表明那些传承下来的民俗就一定是健康积极向上的,比如古代就开始风行的送礼之风。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在《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一书中曾有过详细记载,明代有一些官员和乡绅试图对这一陋习进行改造,比如限定礼金标准。然而,一旦这种外在约束力量出现松动,送礼之风往往又很快死灰复燃,这其实折射出对传统民俗的改造异常艰难,而改变这一陋习,无疑需要更多智慧。
弘扬民俗传统,本质上就是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如此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也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不可能回避民俗。弘扬民俗,就有必要通过认识众多民俗,寻找其规律,顺势而为。有一点应该无甚疑问,那就是民俗弘扬与传承,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不断的变化中,留住不老的文化基因
2021年春节,就地过年成了新的话题,而在疫情影响下,新兴起的无接触拜年也有望成为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红包拜年后一种新的拜年方式,从而正式加入春节文化的行列。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切都在变,春节习俗自然不例外。比如,过年方式在变,从“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同游”,全家出境游今天已不新鲜;新年礼物在变,从“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的老三样,变为“数码产品、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的新三样;传送方式也在变,原来是大包小包背回家,现在是动动手指网上购物,人没到家,货已先发。一些长辈连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不再准备新钱,而是直接通过移动支付给晚辈发红包。春节期间,禁放爆竹的城市越来越多,清新空气正在回归,过一个安全清爽的春节不再是奢侈梦想。春节文化的这些变化,折射出人们节节攀升的生活水平,映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习俗。一位作家曾撰文:除夕之夜,院里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赉,是为“压岁”。如今,在很多地方,踩岁、辞岁、压岁仍极有生命力。冰心回忆童年过春节时也说到,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爷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说这家人的坏话。这样的习俗描写,让人读来莞尔,很多地方今天仍然这么做。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春节习俗,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恰恰因其绵延久远而独具一种文化的魅力。
谈及年文化,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判断,“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诚如斯言,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一到春节,就总是想到家庭团圆,就总是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想到大家聚在一起的温暖和力量。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流动;从“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中,我们品出了砥砺与畅想。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的改善上。无论习俗怎么变化,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都不会变;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对国泰民安的盼望都不会减。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流动的时代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力量,在变化的时间里感悟不变的文化基因,我们将更有动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让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
牛年牛事牛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爱牛、敬牛的文化传统。牛身形庞大有力气,温顺乖巧易驯服,勤劳朴实无怨言,深得人们喜爱。古今不少名人以牛自喻,或抒发情感,或寄寓志向,毛泽东、周恩来曾自喻为牛,当代大画家齐白石自称“耕砚牛”,郭沫若愿做牛尾巴,茅盾甚至愿做牛尾巴上的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是一代文豪鲁迅的座右铭。
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牛一直是任劳任怨、勤恳踏实的,它为农民做了很多工作,也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和尊敬。
生肖牛的故事
十二生肖中,为什么牛居第二位?或许大家听过很多版本的神话故事,但神话毕竟不是事实,用神话来解释并不能使人信服。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其中,每个动物代表的时辰,正好是该动物一天中最活跃的时候。如此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丑牛指的是丑时(1时—3时),牛吃足了草,正在享受舒适的反刍阶段,为日出耕田作准备。子时是前一天23时到次日1时,此时正是老鼠活动最频繁的时候,故作子鼠,老鼠也就成了生肖中的第一位,牛居第二位。
“牛文化”在我国的发展
“牛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部落时期的图腾崇拜、农耕时代的快速发展巩固、逐步衰落等重要阶段。
原始部落时代,牛因体型庞大成为许多氏族的崇拜对象,开始具有文化属性;农耕时代,牛因体格健壮、性格温顺、食草等特性,成为首选的农耕辅助工具,开始负载农耕文化;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农耕文明逐渐衰落,“牛文化”更多地体现在饮食文化、文学作品和民俗文化中。
可见,任何文化内涵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牛文化”也不例外。但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古人对牛的称赞颂扬,还是当代人对牛的调侃,实际上都表现出人们对牛的喜爱和在心理情愫上的认同。
牛年牛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大赛;
◀1973年,袁隆平等人成功培育出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籼型杂交水稻;
◀1985年,国家科委拟定“星火计划”,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
◀1997年,香港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2009年,中国各地出现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2021年,又逢牛年,我们迎来建党100周年,同时,我国也将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这一年将发生哪些世界瞩目的大事要事,让我们共同期待这牛年牛事吧。
春节传说
接财神
春节接财神的日子是正月初五,传说这是财神的生日。过了初一,就要准备迎接财神。初四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置办酒席,为财神庆祝生日,迎接财神到来。
财神是谁呢?传说,宋朝时,民间认为宰相蔡京十分富有,就说他是财神降生,又因其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就将蔡京作为财神爷祭拜。后来蔡京倒台,民间就换了财神,宋朝国姓为赵,百姓就给财神起名为“赵玄坛”,然后加以敬拜。
熬年守岁
大年三十晚上熬夜守岁的习俗现在是一去不复返了,很少有人家再过这个习俗。这个习俗的由来也是跟怪兽“年”有关。传说古时候,性情凶残的怪兽“年”每到大年三十都会到人间肆虐一次,百姓掌握“年”的活动规律后,就把大年三十晚上称作“年关”,晚上提前做好饭,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吉凶未卜”,所以年夜饭都很丰盛。吃完饭后,大家都不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这就是大年夜熬年守岁的来由。
(日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