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王玉
城市发展基础在实体经济,支撑在产业实力。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
锚定新目标,奋战新征程。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泰安市委关于制定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努力构建产业高地。”这将进一步加快我市产业发展步伐,为“十四五”时期泰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泰安产业特色鲜明,我们要通过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奋力打造现代化产业强市。”市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董世武谈及构建产业高地时说。
激发活力
技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近年来,我市优势产业发展坚持“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坚持“无中生有”加速崛起,全力构筑多元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议》提出,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深入实施技术改造、绿色制造;进一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新旧动能转换指明了方向。
技术改造,作为工业企业提升自我、开拓市场的“强心剂”,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建议》提出,要抓好“工业领军型50强”企业培植,深入实施“赋能化技改”“技改+”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一批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等制造业集群。谈及工业技改,市工信局局长黄正玉说:“我市以新上项目和技改扩规作为工业企业增量发展的两轮驱动,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据了解,2020年,我市深入实施工业技改“双百工程”,突出抓好百项重大技改项目和百项智能化技改项目,加快工业转型升级。2020年,前9个月中连续7个月工业技改和制造业技改增幅连续排名全省第一,2020年1至11月份,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1.9%,比去年同期高64.7个百分点,列全省第4位。“企业不进行技术改造是没有生命力的。”黄正玉说,经调研摸底,目前,我市在建的投资过亿元技改项目中,有145项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建成,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工业技术改造重视和支持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高端技改。“十四五”期间,计划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山东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项目,争取每年列入省技术创新项目库项目100项以上。同时,策划和实施一批补链强链及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项目,实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绿色化发展同样是加快改造提升动能的重要一环,《建议》指出,要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整体水平。据了解,截至目前,我市已创建康平纳、泰山石膏、润德生物等绿色工厂19家,是全省拥有绿色工厂数量最多的地市。“我们将持续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以及绿色供应链创建工作,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继续加强示范引领,着力打造更多绿色制造示范单位,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正玉说。
抢抓机遇
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城市活力和品质的重要方面。《建议》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上明确了目标,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高端会展、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持续拓展产品功能、增强集成能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协同制造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医养健康、新闻出版、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体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提高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面对新常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泰安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董世武说,近年来,我市把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聚焦重点产业培育、重大项目推进,载体园区建设,不断培育集聚新动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5%左右,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步伐加快,精品旅游、夜间经济等亮点频出,泰安老街、泰山西湖等一批新文旅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和城市新地;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协同创新带来服务业发展重大机遇;国家政策重视与经济发展新阶段合拍共振带来服务业发展新契机;区域一体化发展与优势基础条件双重释放带来服务业发展的巨大空间,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将面临一系列难得的机遇。”董世武说,我市要抢抓发展新机遇,以“四新四化四提”引领服务创新,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在服务业领域的应用,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高端发展、开放发展、集聚发展,着力构建“一极引领、四带支撑、四城驱动”的“144”现代服务业战略格局,重点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沿线与联片相结合,推动重点区形成规模效应,形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根据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目标,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力争达到60%。
积蓄动能
产业集群托起高质量发展底盘
积蓄新动能,我市产业集群式发展托起高质量发展底盘。《建议》指出,培育优良产业生态,要围绕特色园区、骨干集群,加强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产业集群发展、错位联动,以“双50强”企业为重点,实施“雁阵型”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据了解,我市实施工业企业、科技企业“双50强”战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泰开集团、泰山石膏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吸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如泰开集团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利税过10亿元,辐射带动上下游30余家企业,布局发展涵盖从发电设备、输电设备到变电设备、终端产品的输变电产业链条,擦亮国家火炬计划泰安输变电器材特色产业基地品牌。
“梳理完善产业管理机制,我市建立‘产业专班+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管理模式,构建产业集群、企业、项目梯次推进体系,明确产业延伸方向和重点,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强化建链、延链、补链,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培育和建设一批关联企业高度集中的优势产业集群。”董世武说,截至目前,我市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精品旅游、新闻出版文化创意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泰山玻纤、泰开集团、石横特钢、鲁普耐特4家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领军企业库。接下来,我市将充分利用济泰一体化发展战略契机,突出全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聚焦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内培外引,错位联动,集中突破,打开结点堵点,畅通产业链条,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构建起具有泰安特色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