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今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文艺晚会、广场舞大赛、才艺大赛等惠民活动各具特色,“一村一年一场戏”、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城乡书房建设和全民阅读工作扎实推进,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和户户通扶贫工作圆满完成。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建设方面,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90个乡镇(街道、片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3739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历久弥新
文物保护让文物“焕发生机”
环境清幽静谧,空气清新宜人,在岱岳区角峪镇鹿角村,一座建于清朝年间造型独特、设计精巧的十字穿心阁映入眼帘。这座经过修缮后的十字穿心阁,现如今成为角峪镇的独特人文景观。近年来,市文旅局文物科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让文化遗产全面“活”起来,传承弘扬泰山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动全市文物保护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不同时期‘阁子’有不同的名字,从最开始的‘三圣阁’,到‘观音阁’,现在叫‘十字穿心阁’,名字的变化也见证了‘阁子’的历史变迁。”作为土生土长的鹿角村人,角峪镇鹿角村支部书记、村主任马元祯说起十字穿心阁的点滴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在他小时候,十字穿心阁并不是现在的样子,当时如果有人走进十字穿心阁,石头、砖块很容易就会脱落,这里一度成为村民“敬而远之”的地方。“经过前后6次的集资修缮,现在十字穿心阁,红砖黑瓦,焕然一新。”马元祯说,十字穿心阁是市级保护文物,也是我市目前仅存的一座十字穿心阁建筑,保护价值非常高。
文物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活着”的历史。记者观察发现,鹿角村的十字穿心阁位于村子东西方向的中央,当日不时有南来北往的村民从中穿过。“从前的时候,新泰、莱芜、淄博的人来泰山时都要从这里经过,这是当时的‘古道’。”马元祯说,“十字穿心阁是一座凝聚力很强的文物建筑,能够凝聚人心,它更是鹿角村、角峪镇乃至泰安的象征性文物建筑。”现如今,这座融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建筑,依然在静谧的鹿角村中熠熠生辉。“我退休后,也会作为志愿者守护着它,保护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马元祯说。
泰安是中华古代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文物古迹数量大、种类多、价值高。近年来,我市聚焦传承弘扬泰山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展销,让文化遗产全面“活”起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目前,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博物馆44家;非遗项目70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泰山皮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今年我们共梳理并上报文物事业发展项目,包括重大工程24项、重大项目13项,梳理并提报省会经济圈‘十四五’发展规划重大事项7项,文物保护重点工作有序开展。”市文旅局文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建筑“活”起来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现如今,我市已对236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标志碑、落实看护员,夯实文物保护的基础。下一步,我市将以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为主线,以规划建设“一山一水一红一带一片”文物保护片区为重点,对文物实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格局。同时,不断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街区中的文物保护,推动出台《泰安市文物保护条例》,制定具体方案,强化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守护非遗
经典在传承中创新
自古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于民间”,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承载着文化传统,保留着历史记忆。如何让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而不断进行传承与创新,泰安市近年来做了一系列有力探索。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银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保健功效,在一代代银匠手艺人的精心制作下,银以饰品、器具等多种形式流传下来。位于泰山脚下的泰安玉祥老银匠,历经五代手艺人努力,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清代光绪年间,岱庙西侧的镯娄巷有一家名为‘玉祥’的银饰铺子,是由第一代创始人张星华所创立。”第五代传承人张君伟向记者讲述着玉祥老银匠的历史,时至今日,玉祥老银匠历经100多年历史,其饰品凭借独特的造型、古朴粗犷的风格,深受本地及全国各地客户的喜欢。“技艺集合了饰品的修理、镶嵌、压制、焊接、掐丝等多道工艺工序,需要使用很多不同的工具,哪怕是一个简单的银戒指,也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张君伟说。
戒指、步摇、簪花、手镯……作为第四代传承人的张科清展示出自己及儿子张君伟制作的一些纯手工银首饰作品,银光闪烁,线条细致,花纹优雅。“这些作品曾在多个展会上进行过展示,在第一次参加展会后,玉祥老银匠逐渐被大家熟知,后来街道、乡镇的多个巡展我们也都去参加。”张科清告诉记者,从那以后,老银匠开始“火”起来,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自己也真正感受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银匠”越来越被重视。
像泰安玉祥老银匠一样因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再次走进大众视野被大众所熟知的老工艺不在少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一种简单的静态保存,更是一个不断激活创新的过程。截至目前,我市列入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市级425个、县级534个。
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得越来越好,让他们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生机,近年来,我市也进行了非常多的探索,目前,全市已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的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24个,占比达到55%,具有泰安特色的木雕、玉雕、陶艺、泰山茶等成为知名旅游商品,楼德煎饼、麦秆扇、肥城桃木雕刻成为“非遗助力脱贫”的成功探索。“下一步,我们将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遗产资源,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璀璨,让群众的致富经越来越丰富,日子也更美更红火。”市文化和旅游局工作人员说。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现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在我市各处生动“上演”,时时刻刻检视着文化工作成色,诠释着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