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敏 见习记者 张芮
文化是社会的风向标、晴雨表,它记录着百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反映了时代的微观切面与宏大气象。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三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盛的精神大餐: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物焕发生机,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并驾齐驱,文化“活”起来、“强”起来了。
“软硬兼施”
文化惠民让群众乐享生活
大雪时节,寒意来袭,而我市各个文化演出活动现场却是“热火朝天”。在泰山区泰前街道三合社区,舞蹈、器乐、歌曲等节目轮番上演,舞姿曼妙,余音绕梁;在岱岳区道朗镇大王村,艺术团送戏下乡演出让观众连声叫好。
“图书馆就开在家门口,阅读、借还书都非常方便,家里人看书的时间明显增多了。”岱岳区天平街道开元社区居民苏培英说。
“文化活动场地多了,文化娱乐设施也更加齐全,居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岱岳区粥店街道办事处文化站站长郭正勇说。
“今年的文化下基层我们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各个县、市、区都有所涉及,真正做到群众需求在哪里,文化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市文化馆副馆长张峰说。
……
近年来,我市以文化服务为核心,“软硬”环境并驾齐驱,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效果显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方式把欢乐送到大家身边,很好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文化馆、图书馆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了群众的文化家园,让群众走进“文化殿堂”。
日益完善的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在我市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新泰市24小时无人值守的城乡书房、肥城市利用新华书店资源建设的社区图书馆在构建通借通还机制、提供便捷阅读服务、提升书香城市品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宁阳县蟋蟀博物馆、“农民工”展馆,东平县新湖记忆展览馆、新湖美术馆,让群众就近享受精神大餐,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满足了精神文化需要。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全面覆盖,总分馆建设稳步推进,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面持续扩大。
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物焕发生机,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并驾齐驱,文化“活”起来、“强”起来了。
基础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90个乡镇(街道、片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3739个村(社区)全部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文物保护让
文物焕发生机
全市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422处(包括世界文化遗产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博物馆44家;非遗项目703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泰山皮影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我市列入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市级425个、县级534个。
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熠熠生辉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