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滋润人心 生活更有滋味
邱家店镇5个“希望小屋” 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
石榴红了 村民乐了 日子甜了
农大社区拉网式排查 “九小场所”安全隐患
泰山景区红门管理区 强化措施保护古树名木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0年10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滋润人心 生活更有滋味
——我市实施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攻坚行动背后的点滴故事
 

春华秋实、舞榭歌台,戏曲的旋律从位于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村三村的乡村大舞台悠悠传出;另一边,相隔97公里的泰山区上高街道双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则传出了萌娃朗诵诗歌的声音……

2020年是我市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攻坚年。攻坚行动自7月份开展以来,我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取得“开门红”。像以上两个场景,在我市各个角落每天都在上演。成绩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独具创造力的典型做法。

□最泰安全媒体记者 刘小敏

社区老年大学,让群众“学有所获”

“我退休好多年了,现在基本每天都过来,不仅舞技越来越高,还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们都很喜欢跳舞……”家住双龙社区的曲虹一边整理舞蹈道具,一边和记者分享她的快乐。

这个让曲虹几乎每天都过来的地方,就是泰山区上高街道双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今年70岁的曲虹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爱好跳舞,但之前一直没有时间系统学习。退休后,她前往泰山区老年大学学习舞蹈,圆儿时梦想。“之前每周去两趟,因为距离比较远需要倒车,路上来回就得两个多小时,现在从家里走过来不到5分钟。”曲虹笑着说。

路程的缩短,得益于泰安市泰山区老年大学双龙分校的成立。每周老年大学的专业老师都会根据课程安排定时定点到社区指导培训学员。自2015年8月揭牌以来,分校已开设舞蹈班、书法班、合唱班、国画班等6个专业、10个班次。为提升文体队伍的专业素养,社区免费为书法班、国画班学员提供纸、墨,还出资购置电钢琴、电视机、音响、演出服装、演出道具、投影仪等设备,让老师以图文、视频等形式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也加深了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目前,分校在校学员190余名,受益居民达300余人。“我们不仅在本社区演出,还前往其他社区(村)演出。我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并将快乐传递给其他人,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居民张树香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与张树香一样,生活在东平县旧县乡的刘龙龙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日前,位于旧县乡王古店村三村的乡村大舞台完工“开戏”,乡里邀请豫剧团连唱5天,乐坏了与刘龙龙一样的戏迷。

旧县乡文化站站长李晨告诉记者,学习交流是当地乡村剧社发展的特色。目前,旧县乡30个村的10多个村民自发成立了乡村剧社,大家通过学习交流的方式,前往不同的村庄演出,从而让村民不仅每周有戏听,还可以听到很多不同风格的戏曲。“自古以来,旧县就有唱戏、听戏的传统,我们要努力保护发扬这种传统,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文化。”李晨说。

基层综合文化站,让群众“乐有所去”

由于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等存在差别,与繁华城区的社区居民相比,村民文化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影响着攻坚行动的成效。

距离泰城70多公里的东平县,在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攻坚行动中的成绩十分亮眼。

“重视!”当记者聊起今年东平县文化生活满意度提升的话题时,东平县文旅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庆昌这样说。

“以前,对于基层特别是一些村(社区)而言,文化工作一直不是工作重点,大家会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不高的症结所在。”李庆昌说,自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大家首先是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往年都是我们说、别人听,听后就没了下文,从来不实施,我们也只能干着急,今年真是感觉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干劲,大家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虽然也有很多难点问题,但是干起工作来心里敞亮,因为不像以前那样做无用功、重复工”。

“这里不仅冬暖夏凉,还提供茶水,我们每天可带劲了。”当记者来到东平县银山镇综合文化站时,74岁的村民黄理孝正与老伙伴“吹拉弹唱”。黄理孝退休前是一名中学音乐教师,他退休后与周边村的戏曲爱好者成立了戏曲团队。但排练场地一直困扰着黄理孝,他说:“去谁家也不方便,这么多人,还有乐器,之前大家就在一个废弃的厂房里排练,冬天冻得手都拉不动弦。”

今年5月份,像黄理孝一样的文艺爱好者“搬”进了镇上新整合建设的综合文化站。“4层小楼内有空调、热水,我们还能免费使用电和乐器,别提多好了,我们排练了许多新曲目。”黄理孝高兴地说。

场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群众业余生活的主战场。今年以来,东平县通过整合资源,改扩建综合文化站14个,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其中,新湖镇积极协调原镇信用社家属院,用以改建该镇综合文化站。目前,该镇综合文化站已投入使用,占地2000余平方米、房屋20间,内设图书室、国学讲堂、历史文化展室等8处功能室,可满足驻地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并可开展全镇文化培训活动。

建队伍送欢乐,让群众“闲有所乐”

行动,顾名思义就是要动起来。在攻坚行动中,我市也涌现出了很多“铁娘子”,她们在工作中冲在一线,将文化惠民的种子“种”进基层,“种”进人们心中。泰山区徐家楼街道文广电中心主任展翔就是其中一员。据了解,徐家楼街道现有26支专业文艺队伍,而在2017年展翔刚刚接手文化工作时,演出队伍为零。

“我当时连个会唱歌的人都不认识,对工作束手无策。”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展翔告诉记者,那时她刚刚休完产假回到工作岗位上,由于此前各村(社区)以经济、党建等工作为重点,她在辖区16个村(社区)跑了一圈后,工作没有丝毫进展。

办法总比困难多。展翔开始“潜伏”到艺术培训班、老年大学、文化小广场等地方“招兵买马”,经过2个月的努力,她人生中组织的第一场文艺演出开场。“那天人特别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反响特别好。”展翔说,演出最后,她拿着话筒在台上喊,谁愿意加入演出队伍,可以找她报名……那一晚,共有3名文艺爱好者报名。

演出结束后,展翔回到家已经11点多,还没下电梯就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原本她内心的成就感,在那一刻变成了愧疚。她擦干眼泪,最终决定为孩子断奶。“那么多人信任我,我必须对得起他们。”展翔说。

现在的展翔已经是全能人才,没主持时她就是主持人;需要服饰、头饰,她就是服装师;演出时,她还是现场的灯光师、音响师……“我永远忘不了冬天里一位看演出的老大爷为我送的充饥烧饼,也永远忘不了寒风里村民递上的一碗热汤,所有的委屈在那一刻化为了感动,一切都值得。”展翔说。

在我们身边,像展翔一样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还有很多,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才让文化惠民的触角延伸到基层,真正让文化事业在基层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下一篇4  
 
   
   
   
Copyright@2000-2011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