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2日讯(特约记者 时梦莹) “我们与华为合作实施的智能配煤项目已上线运行,吨焦成本降低15元,配煤准确率能达到96%以上,每年可节约生产成本1500万元以上,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能提高焦炭品质。”近日,肥城石横特钢集团董事长张武宗向记者介绍。
张武宗可谓肥城企业家中的“翘楚”。在2012年,石横特钢就已实施信息化建设,时隔8年之后,石横特钢再次突破传统行业机理的“天花板”,选择“数字化”和“智能化”同步走。基于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数字化重构焦炭生产流程,并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三线企业发展成中国企业500强,并成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楷模,石横特钢凭的什么?被评为2019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张武宗深谙其中的制胜之道:“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把牢‘市场、盈利、创新’三条生命线。”2019年,石横特钢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利润53亿元。
肥城市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把企业家作为紧紧依靠的“五支队伍”之一,让企业家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当主角唱大戏。
培植壮大企业,企业家就是发展的“舵手”。肥城市将企业家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第一资源”。在5月份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市安排13位年度地方财政贡献亿元以上的功勋企业家在主席台就坐,并表彰了“十大突出贡献企业、企业家”,肯定他们在经济发展、财税贡献、人才科技、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石横特钢、军辉、泰鹏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榜上有名。
“让企业家在主席台就坐,市里这一举动很暖心,让我们有了很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谈起当时的参会经历,兴润建设集团董事长李云岱依然很激动,他说,正是市里多年来给予的“感动”和支持,企业顺利跨过了“改制改革、主营转型、资质晋升”三道坎,把一家小施工队发展成了年产值过百亿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成为国内建安业龙头之一,业务涉及10多个领域,工地遍布30多个省和数十个国家。
把企业家当家人看待,把企业当孩子对待,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事实上,肥城市服务、温暖企业的举措始终“在线”,不仅规格高,而且极用心、服务实。从支持企业扩规升级、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7个方面,制定了18条高“含金量”扶持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已兑现政策扶持资金5000余万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全程代办制度,全面实施“带方案出让用地”“拿地即开工”等审批模式;成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并开展5G产业应用试点,“一企一策”研发制定个性化数字化升级资源服务包,帮助企业提升研发生产、经营管理、供应服务等各场景的效率和产出效益,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建立“双创圆梦之家App”,在政策信息、问题反馈、资源共享等方面为企业提供精准且24小时不打烊的交流服务;全面推行减税降费,上半年为企业减负2.3亿元。
“是肥城这片沃土给了我永不满足的创业激情!”已是闻名亚洲的活性腐植酸缓控释肥生产基地的山东农大肥业集团董事长马学文对记者发出感慨。经过20多年深耕,他们拥有国际领先的包膜缓控释肥研发、腐殖酸活化、功能性生物肥研制3大核心技术,打造了中国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据了解,即使在疫情期间,该企业还创造了日出货量4055吨的历史新高。
鲁泰建材科技集团由一家生产水泥电杆的企业,转型升级为水泥制品、硅酸钙板、环氧树脂、一体化装饰板4大类产品齐头并进,其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江北地区最大的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生产基地;泰鹏集团与高校联合研发攻关,通过聚酯PET熔喷、聚酯纺熔非织造滤材等技术改造,实现高端产品产业化生产,填补多项国内空白;征途科技今年入选全省12家之一、泰安唯一一家工信部表彰的在科技支撑抗击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企业家们心情舒畅、心无旁骛、追求卓越,企业由小做大、由大做强、由大做优。
在肥城,正是有这些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长眼光谋划发展、争先进位的企业家,才擎起了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今年1至7月份,肥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00家,实现利润总额16.04亿元,纳税过亿元企业达13家,企业家群体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