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泰安全媒体评论员 安静
话语天下
近日,一段关于老人无健康码乘地铁受阻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争相上“云”,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智能手机深度捆绑。一部分老年人因对智能手机不熟悉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碰壁:疫情期间上不了公交车;好不容易去了医院,因为不会扫码被拦在队伍之外……“数字鸿沟”有渐趋加深之势。(据光明网)
互联网让世界变平,但它本身却“沟壑纵横”。仅以老人来说,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但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仅为6.7%。有媒体据此推算,我国有上亿老年人没能及时搭上信息化快车。这组数据提醒我们,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一个重大课题,尤其在疫情之下,这项工作更具紧迫性。
怎样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智能生活?一个重要途径是活到老、学到老。不久前,有媒体报道了广州一名89岁的老人闯入B站,学会制作并发布视频的励志故事。老人通过老年大学选修视频剪辑课程,疫情期间,她还学会了用手机扫码付款、打车和挂号,令人刮目相看。
除了老年人主动自学外,全社会还要对老年人“扶一把”。毕竟,不是所有的老年人都有条件上老年大学、都有能力接受新鲜事物、都能跟得上时代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动员社会力量,帮扶老年人掌握基本技能,比如用手机扫码付款、打车和挂号等。针对一些老年用户,子女更应该帮助他们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会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看似只是一项技能,实则关乎老年人权利,关乎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甚至关乎他们最起码的生活需求。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使用数字化工具的困难。
当然,帮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绝不仅仅是解决扫码难题,如何举一反三,使老年人的权利得到全面保障,使他们更有尊严,则需要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每个人都将老去,公众齐心协力让老年人生活更便捷、更体面,既是帮助老年人,也是帮助我们自己。